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晓玥 《寻根》2023,(2):29-33
<正>古人用“蒿里”来代指“死人里”,将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看作死者魂灵的归处。东汉至明清的墓葬中,还频频出现蒿里老人、蒿里父老的画像或人俑,被看作管理亡者神魂的冥吏。古代的百姓以“蒿里”为核心,构建出一种极具特色的冥府文化,这对我们探索早期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人的生的本能,在或生或死的情况下,当然是执着生。只是人在美美地生,美美地死的时候,执着死经常觉悟到是背叛了美。人嘛,美美地死、美美地生是困难的;同样,彻底丑陋地生、丑陋地死也是困难的。——三岛由纪夫400多年过去了,每到雪花纷飞的时候,江户老幼便纷纷前往东京泉岳寺参拜,祭拜那些为主殉葬的死士的魂灵。由池宫彰一郎的小说《四十七个刺客》改编的电影《最后的忠臣藏》(2010)讲述了日本江户幕府中期发生的"赤穗事件"中两名赤穗浪士带着不同的秘密任务,在民间隐名  相似文献   

3.
正正午的凤羽正被高原上的流云笼罩着,我闻到了浓烈的野蔷薇的香气,从初春里暖暖的阳光里淌过来,它让我在幽静的村落里的游走,成为一个没有人注意的魂灵。这时候,我早已微醉了。凤羽,一个典雅的村落的名字,当我以一个诗人的身份,悄无声息地走进去,我遇见了太多让我因陶醉而激动的事物。在阳光里,我沉静的面孔,遮住了我的内心,只有我自己知道,此时,我是以一种怎样的身姿,如同一粒风中的尘砂,飘荡在凤羽的幽深而狭长的巷道里,用自己的灵魂去抚摸这个古老的小镇。  相似文献   

4.
卢浮的“魅影”,不在夜晚,不在苏菲·玛索的电影里,不在蒙娜丽莎的画像前,不在维纳斯和大卫的雕塑前,而是在每一个这样的阴雨天中,卢浮的“魅影”晦涩地出现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他们步履纷纭,影影绰绰,漫步广场。广场上遍布他们的踪影,光天化日之下,在卢浮宫前重新演绎白日版的《卢浮魅影》。只是,他们不是源于数千年前的埃及法老的魂灵,而是寻常现代人在某个不寻常的未知世界里的倒影。忽然,天晴了,“魅影”不再,他们要躲避阳光;于是,纷纷逃之夭夭。立刻,卢浮宫恢复了往日的寻常。折射——卢浮魅影@郑文  相似文献   

5.
火把节     
钻木取火黑夜女分娩大自然牵着手光明学会独立农历六月二十五炎炎夏日有了儿子六月狂欢一根火把一棵火把树繁枝茂叶生男立树生女挖坑本主庙前大青树下五六丈高等待烈焰太阳在老爷爷的脸上消失洞经乐召唤遗音老奶奶谛听魂灵的智慧齐诵佛珠般的经文唢呐鼓乐是仪式的先锋门户开风起水涌猪头公鸡茶酒跪下取来本主庙里的火种梨苹果海棠花红摇摇欲坠青年男女“连升三级”挽住欲飞的白鹤数圈小火把高耸灵鹫山颁布黑夜诏令“六月狂欢”火种与白鹤齐飞坠落:火星果子升斗红香草秆“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原汁味的疯狂:涌抢撕舞人性理性自然…  相似文献   

6.
提到江南的古镇,给人的印象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依山傍水、古朴幽静、炊烟袅袅……这些如诗如画的浪漫元素,仿佛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梦.走进洱源县牛街乡牛街古镇,如同走进了老时光.恍惚间,当年的喧嚣过往,如影如画,在方条青石铺成的古道上,随着负重而行的马帮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7.
青花瓷首创于唐代.它是一种以钴土为着色剂烧制的一个瓷器品种,即在瓷胎上用钴土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制成的釉彩瓷器,其青花色泽稳定绚丽,线条清晰具有永不退色的特点,深受中外人士的瞩目,并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精巧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拥有"国瓷"之称.大理州博物馆存有许多青花瓷器,从类别上大致可将它们分为三类:一类为实用器:如碗、碟、盘、钵等;另一类为葬具,如火葬罐;第三类明器,如瓶、壶等.现笔者拣选几件作介绍说明.  相似文献   

8.
冒廉泉  冒俊 《寻根》2006,(3):128-130
最近拜读《寻根》2005年第三期刊载《如皋冒氏的来源》(以下简称《如》文)一文,很有感触.冒氏之源,最早的明代《冒氏宗谱》中就可寻到,《冒氏宗谱》1984年抄印180套面世,可惜《如》文作者,对这部存世甚多的宗谱很少研究,倒是对极为罕见的、清代的、藏之高阁的《冒氏家谱》、《冒氏世谱》、《冒氏族谱》大加鞭伐.我们对此不论其源、反究其未的现象,甚为困惑.笔者通过对《冒氏宗谱》的研究,寻找到冒氏的“根”,我们认为:如皋冒姓源自蒙古,如皋冒姓的“根”在蒙古,愿与《如》文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主文化即关于本主信奉的白族文化.在大理,本主信奉是一种特有的崇拜形式.白族村村寨寨都有"本主",也有几个村共有一个本主的.所谓本主,就是本村之主、本境之主或本境福主的意思,是本村本境的保护神.本主崇拜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广泛、复杂,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如石头、树木、崖壁、龙虎、鬼魂等作为本主崇拜的;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如段赤诚、杜朝选、五百天等;也有忠臣、孝子、节妇的本主崇拜等等.  相似文献   

10.
从《史记》对始祖神话材料的处理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于始祖神话材料的运用涉及了神话与历史关系的三种形态,即神话的历史化,如黄帝;神话化的历史,如简狄、姜嫄、女修等;历史的神话化,如刘邦等.司马迁于刘邦神化材料的处理表现了清醒的历史批判意识;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描写则是司马迁通观思想的深刻体现;而殷、周、秦始祖感生神话的激情演绎,则是司马迁以历史感悟式的直觉把握,对始祖感生神话所显示的历史纵深处的真实性予以揭示.这乃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表征,其中不仅包含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更包含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吴红菊 《寻根》2022,(4):29-31
<正>一中国的叫魂习俗由来已久,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自古人们就相信魂灵的存在,认为万物皆有灵。《左传·昭公七年》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关于灵魂的存在,孔飞力认为:“在一个活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代表精神之灵的‘魂’及代表躯体之灵的‘魄’。当人活着的时候,灵魂的两个部分和谐地共存于人体内;而当人死去时,它们便分开了。”(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也指出:“灵魂在信仰中被视为居于人的躯体内而主宰和支配躯体的一种超自然体,它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相似文献   

12.
净土信仰以菩提心为本,在其菩萨道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呈现的如信愿行,六度、四摄与慈悲喜舍,净业三福,六和敬以及建设人间净土等等理念.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心理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有内在的相互呼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鑫 《寻根》2022,(1):61-67
《如梦录》是继《东京梦华录》之后又一本对开封社会风貌进行详细叙述的著作,是现存的明代文献中较为系统、详细地记载开封岁时节俗的方志性著作.《如梦录》在辗转一百多年之后,常茂徕于咸丰二年(1852年)在其友人裴春桥家中发现,并于此年完成删订.据常茂徕自序所言,他将《如梦录》中"荒诞无稽"的内容删除,记载不全的部分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14.
心嗅梅香     
三万五千亩的梅树齐刷刷地开花了,花朵清一色是洁白的,因有不远处的罗坪山山脊上的积雪辉映着,让我把梅花想象成了雪花. 梅林一片连一片,由于山形地貌的作用,这梅花真的就如海洋,如波涛,如绸缎,让我们隐在其中不见人影. 2022年2月12日,是洱源县在此举办"中国洱源梅花文化节"的日子.有资料介绍说,洱源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梅...  相似文献   

15.
绿色乌托邦     
从真正意义上讲,时至今日,我还没有立业,亦没有成家,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构建绿色家园的美丽梦想.我无数次在脑海中描绘设计着未来绿色家园的妙不可言的理想蓝图.尽管我生存于现实的生活空间,但我的性格是浪漫的,关于绿色家园的梦想如吹气球般逐渐在头脑中鼓胀起来,在艳阳下如肥皂泡沫般显得五彩斑斓、绚丽无比.也许它是一个美丽的海市蜃楼般关于绿色的乌托帮.  相似文献   

16.
周峰 《寻根》2006,(3):16-20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曾经叱咤风云,对历史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匈奴、鲜卑、突厥等.但辉煌一过,它们就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踪影皆无.契丹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7.
莎拉 大西洋上空阴云密布、狂风肆虐,汹涌的巨浪撞击着堤岸,散化作无数晶莹的水花,如雨珠般洒落下来.防波堤的尽头,一名女子迎风而立.黑色的斗篷随风摇曳、舒展飞卷.她一动不动、默默地凝视远方,无视咆哮的海浪和飞溅的水花.  相似文献   

18.
又回故乡     
又回故乡,这是怎样一种心绪.在隆冬的静默里我悄悄地回来了,正如我悄悄地走.南方冬天的山村看到的是真正的秋景,有一棵两棵柿子树挺立在村头,树梢上挂满稀稀落落的红;凋零的黄叶,如金色的请柬,如岁月的风铃,见证和述说着山里的一切.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洱海水草丰茂,鱼跃鸟欢,风光秀丽,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湖水澄碧如玉,清澈透明,自古就以"玉洱"名闻天下.   80年代,人们对洱海进行了一系列的不合理开发,如引进外来鱼种,建电站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和滩地建鱼塘养鱼,山地、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和工业污染等,导致洱海生态逐步变化,1996年秋季蓝藻暴发.……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与明代文人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钱德洪在编撰<阳明全书>时曾根据阳明本人的意愿,对其早年的"未定之论"采取多不汇入的方针,所以在<全书>中很少辑录或干脆不记阳明与当时"泛滥于辞章"者的诗文之往来与个人之交谊.记载较为详细的惟有号称"吴中四才子"的徐祯卿,其余的或者只在<年谱>中提到姓名(如李东阳、李梦阳),或者作为论辩对象而载于<传习录>中(如顾璘),或者根本不作任何记载(如郑善夫、唐寅).其实这些人都与阳明有过往来并结下了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