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纺织品和服装行业是中国出口贸易出口的优势行业,也是有关进口国大行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领域。WTO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严格制约,《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漏洞”及其它国际因素的影响是中国纺织品扣服装出口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规避大量贸易摩擦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但中美贸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两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等问题成为两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相似文献   

3.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中美货物贸易顺差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从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中美货物贸易顺差集中来自于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领域。从东亚视角下对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进行探析,得出碎片化的国际分工使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东盟等东亚经济体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部分转移到中国,东亚经济体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给中国。因此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应只注重在美中贸易逆差的数值上,应该从中国、美国、东亚其他经济体三者之间综合衡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9·11”撞向纽约世贸大厦的飞机就像蝴蝶,它所引起的复杂效应余音袅袅,涟漪不绝。外贸依存度在60%以上的中国,或许更多地感受到纺织品出口这只蝴蝶翅膀的颤动而引起的悸痛。在中外贸易摩擦方面,中美和中欧纺织品摩擦尤为引人注目。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正式取消以后,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美欧市场上的短时间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美正常的经贸关系始于1979年7月签定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以这一协定为基础,中美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到1996年,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无容质疑,在过去的18年中,发展依然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主流,但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中美贸易磨擦的表象分析,揭示了中美贸易磨擦的根源以及为进一步推动中美贸易发展,两国特别是美国所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中,中美贸易一直令人瞩目。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摩擦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及其呈现的特点。分析了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对美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成为目前中美双边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不时成为美国国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也是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最不稳定因素。本文提出了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建立贸易服务,国别统计以及大力发展技术贸易等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8.
中美贸易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贸易呈迅速发展态势。但“产消国”原则和美对中国出口管制等原因造成了两国贸易统计与贸易实现之间出现较大偏差。解决贸易不平衡的办法主要是靠政府间协调,增加从美国进口,运用通用的统计技术等。中美经济贸易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经济贸易问题日益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有人认为对外贸易总会是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的"零和"关系。随着中美贸易差额近年来逐渐扩大,中美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美方也借此问题频频向中国施压。这似乎印证了中美贸易终究逃不脱"零和"的困境。其实,搞清楚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试图从"非零和"的角度来认识中美贸易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经济依存度加深,以中美经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为研究对象,选取两国间纺织品贸易争端为例,分析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研究这种依存导致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汇率不是导致中美贸易越来越不平衡的关键问题,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关键是中国的以出口带动经济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以粗浅加工贸易为主,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是以大量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这种不合理的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所直接导致的。中国只有打破依赖出口的局面。变贸易大国为贸易强国,贸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才可以自行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2.
中美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面面观仇万红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3月中旬访华后,有关美国是否继续延长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的问题一时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美国总统克林顿必须在6月初就这一问题作出决定。中美贸易最惠国待遇能否继续延长,中美关系,尤其是中美贸易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信服务贸易已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市场的第二大服务市场,在世界GDP总量中占2%还多。电信服务贸易受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广泛关注,在乌拉圭回合关于服务贸易的谈判中,电信谈判一直是重点内容之一,经过讨价还价,1997年2月15日,69个WTO成员方缔结了全球性的基础电信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就电信行业丽言,中国电信服务市场发展也面临着开放的压力。该文主要将以分析WTO框架下国际电信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并结合中美协议中有关电信服务的内容,提出关于中国发展电信服务贸易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美国作为贸易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是国际贸易和碳减排谈判中的焦点。本文以中美商品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投入产出法,量化计算和评估分析中美商品贸易中隐含碳排放,从关注碳排放转移、推进中美气候环境合作、新型清洁能源战略等方面着手,为中国外贸乃至中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制取消后的第一年并没有如人们所愿带来自由公平的贸易环境,随着中美、中欧在纺织品问题上达成协议,2002年针对中国掀起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保护狂潮暂告一段落.专家分析认为,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将进入"秩序重建"时期,从配额时代人为分割的市场体制逐渐转变成以竞争力取胜的市场体制,而这个新秩序的最终确立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贸易史还没有明确地划分过时期,中美贸易的“早期”,也很难表明一个明确的界限。然而,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把中国置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下。《望厦条约》则使中美贸易也进入了不平等的时期。因此,本文就把中美贸易开始到鸦片战争,作为“早期”。 我国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对早期中美贸易的性质,认为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居多,也有一部分论述,认为这一时期两国的经济往来,是平等的。不论哪种观点,提出结论的多,对当时两国社会情况,特别是贸易的具体情况的分析都较少。本文仅想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尤其在2007年升值速度显著加快,汇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随之显现。进入2010年,伴随美国经济的缓慢回升,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中美双方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2002-2011年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和中美贸易额实际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相对差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初期会引起中国对美国贸易收支的短期改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我国对美国进口数量增加,贸易盈余趋于稳定,中国对美元贸易存在汇率升值的反J曲线效应。  相似文献   

18.
1 中美经贸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美正常的经贸关系始于1979年7月签定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根据这一协定,从1980年2月1日起中美双方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此后中美贸易发展迅速。据中国统计,1979~1996年中美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加到635亿美元,增长率达21.3%。1991年美国已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而那时的中国只是美国第13位贸易伙伴,到1996年,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双方相互投资也迅速发展。始于1980年的美国对华投资,截至1997年6月,就已批准的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达23250个,协议投资额156.7亿美元,许多在华美资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并追加投资。中国对美投资虽然数量、规模尚小,但也在不断扩大之中。我们可喜的看到,在过去的18年中,发展依然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主流,但不可否认,其发展历程并不平坦,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中美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比较具有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市场不完全起作用的,它们对中美两国经济福利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2018年9月6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有媒体  相似文献   

20.
特朗普上台以来试图进一步强化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经济转型,中美贸易摩擦前所未有的加剧,各方对贸易问题都给予了持续关注,使得贸易问题持续"升温",中美在贸易领域的博弈显得日趋激烈,但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冷静。本文以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中美贸易战问题。中美双方应警惕和彻底放弃"零和"博弈的战略走向,以双方的长远利益为前提,使两国在贸易问题上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