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风筝是中国民间体育的一朵奇葩。上千年来,风筝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身心愉悦,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自唐代普及于民间以来,它就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之一。在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绘画、民间艺术等很多艺术形式中都能领略到风筝的风采。历代文学艺术作品对风筝的生动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风筝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李渔在《风筝误》中情节的发展、结构的安排上如何运用其“立言本意”的戏曲理论,取得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开封市发展风筝体育旅游的前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筝体育旅游的特点切入,分析了开封市发展风筝体育旅游的优势,提出了开封市发展风筝体育旅游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馨怡 《阅读》2023,(27):48-51
<正>“江北江南低鹞(yào)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曾在《题风筝画诗二十五首》中这样描述江南地域放风筝的景象。放风筝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娱乐游戏,人们操纵长线利用风力使风筝飞上天空。那么,风筝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阮大铖与李渔是古代卓有成就的两位喜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燕子笺》《风筝误》运用巧合、误会(错认)等编剧技巧进行情节设置,构建喜剧情境和运用“自曝其丑”的方式来塑造喜剧人物是其共同之处,体现了古代喜剧创作的共同规律.相比之下,李渔的喜剧创作更加具有平民化色彩;减少巧合而多运用误会的情节设置也使得他的喜剧更为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真实;生旦正面角色的喜剧化更是李渔对喜剧人物塑造的创新和开拓.  相似文献   

6.
陶霞 《阅读》2010,(6):18-19
《理想的风筝》一文的作者是著名剧作家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这理想的风筝又指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朱朱 《阅读》2011,(4):21-23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这首《村居》描写了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是啊,大好春光,正是我们分享风筝带来快乐的时候。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的心和风筝一起飞翔吧。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舞龙、龙舟、风筝三种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根植于农耕文明的舞龙、龙舟、风筝是龙形象的"三栖"状态,三者以节日为载体,以祭祀或祭祖为出发点,且具备"三民"特性,即民俗、民间、民生。结论:舞龙、龙舟、风筝的发展必须以建立以传承人和生产性保护为重点的动态保护机制,坚持学校化、产业化、国际化道路,才能促使三者"更快、更广、更强"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9.
芸芸 《阅读》2023,(18):44-47
<正>中国的风筝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墨子在山东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年。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开始用纸来做风筝,所以把它称为“纸鸢(yuān)”。数千年以来,风筝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随处可见其吉祥寓意:“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连年有余”……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时值三月,就让我们一同走近画家笔下的春日风筝。  相似文献   

10.
诗学对翻译的影响——以《追风筝的人》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诗学是一门艺术,决定了文学原作和译作是否被社会所接受。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诗学角度,对英文畅销小说《The Kite 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诗学影响下译者对译本的操纵。  相似文献   

11.
A Kite Accident     
罗滢  师宾 《阅读》2006,(5):46-46
One winter holiday,Ibought a new kite.I flew itby the roadside becausethere was no fields or play-ground nearby.However,myfather soon caught me.“Don’t fly your kite bythe roadside,”he said.“It’svery dangerous!”I did notobey my father.When he was away,I took out my kite to fly again.Suddenly,a strong gust of wind blew the kite across the road.Aman on a bicycle did not see the kite-string and rode right onto it.He was so surprised that he fell off his bicycle.Quickly,I ran to the man a…  相似文献   

12.
一只小狗嘴里叼着肉,开心的在路上走着。  相似文献   

13.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8.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