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缓刑考察制度现状进行探讨可以发现,我国缓刑考察制度存在缓刑考察主体、缓刑考察期限的设置、缓刑考察内容的规定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研究者结合《刑法修正案(八)》对缓刑考察制度的最新规定,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缓刑考察制度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使我国的缓刑考察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3.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合肥市基层人民法院的调查,研究合肥市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案件的判罚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借鉴交通肇事逃逸的热点案例,搜集相关资料,对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问题对缓刑适用的影响和经济赔偿问题对缓刑适用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案件的缓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方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在2011年2月1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首次写入刑法。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禁刑相对而存在刑罚措施,避免了监禁刑的种种弊端,实现了行刑社会化和刑罚个别化,有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虽然社区矫正已经由试点推行改向全面推行,但在当前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笔者对当前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社区矫正工作能够更好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以来,缓刑制度研究取得新的发展,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触及缓刑制度的方方面面,重点集中在缓刑的性质、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察、缓刑的撤销等内容。尽管缓刑制度研究的新发展让人欣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缓刑制度研究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中,我国刑罚合理的理想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主要体现为死刑与生刑的严厉程度差距巨大,可谓是生死两重天,需要通过修改刑法适当调整。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对刑罚结构内部各刑种之间力度的衔接方面进行了优化,使我国的生刑结构趋于合理,机能发挥更为充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我国的刑罚生刑结构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巨大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有期徒刑的内部结构,完善死缓、无期徒刑犯减刑的规定,增加若干资格刑,提升罚金刑的地位以实现我国刑罚结构的轻刑化,体现我国刑法的谦抑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管制刑是我国刑法独创的一种非监禁刑,从其设立至今,关于管制刑的存废一直颇受争议,主要原因在于管制刑的执行存在问题,导致其适用率极低。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管制刑的执行方式进行了改良,规定:对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是我国刑罚执行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正式确立。笔者以洛阳市管制刑执行检察监督实践情况为例,分析管制刑执行法律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窥一斑而见全豹,最终结合实践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以期管制刑能充分发挥其作为限制自由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因为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并考虑到犯罪主体的可塑性和未来成长发展的需要,更多地适用缓刑是较好的选择。顺应缓刑立法的修正,以及未成年人罪犯对缓刑矫正的现实需要,应该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罪犯的缓刑适用率,完善其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中对依法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实行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初步正式确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未成年人可塑性强,容易受家庭、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推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而对未成年犯罪人实行社区矫正正是以上原则和方针的体现。迄今为止,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也初见成效,但仍处于起始阶段,依然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