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和学习障碍,处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在这方面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学生在这个时期,个性品质还不稳定,思想发展的独立性、批判性与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之间的矛盾;热情高涨、敢想敢干与情绪多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求知欲强烈与缺乏独立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人感强烈与孩子气十足之间的矛盾;创造与保守之间的矛盾;反抗与依附之间的矛盾等等,交替发生.政治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剑自己的任务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应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使中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有用人才.所以在这一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显着尤为重要.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如何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笔者有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红仙 《考试周刊》2013,(77):77-77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本文以和谐课堂为教学背景.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3.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整个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施行素质教育。在德育方面,素质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继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好传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未来公民“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寻求最佳教育方法,形成教育机制,需要变单项教育为综合教育,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耿利刚 《考试周刊》2012,(25):116-117
素质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开发潜能的国民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高中历史课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不仅注重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历史教学的实处。  相似文献   

5.
徐创华 《学周刊C版》2020,(12):102-103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但从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学习效率不高。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个性与创造性难以发展,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状态下,是不会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徐建军 《考试周刊》2013,(26):133-133
<正>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挖掘教材,从中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独立的个性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徐小舟 《考试周刊》2013,(77):172-172
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呢?作者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成为一条江;不断学习,敢于反思和质疑;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心胸豁达,保持乐观心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实际,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素质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8.
蒙兵 《广西教育》2012,(13):15-15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但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同时,还要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最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学生“知羞耻”的心理品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一新教材,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材下册第七课强调:自尊自信是成才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有着重大影响。笔者通过多年与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儿童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数学素质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数学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下面就数学学科特点,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使儿童的个性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教学中得以体现。1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大纲,挖掘教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的、养成听讲专心、书写整齐、计算细心、有错必改、积极思考和认真分…  相似文献   

12.
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修订,旨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基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呢?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中就有心理素质的教育。当然,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心理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语文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思想艺术性都比较高,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起其他一些学科来,要直观或更形象一些。按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字如其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在 写字时的心理品质,可以从字中观察到。随着近两年素质教育 的推行,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而写字教学 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文化知 识学习紧密相关,而且也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人的和谐 发展也有紧密的关系。就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如 何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希望能够提出有效 见解。  相似文献   

14.
马琳 《科学教育》2006,12(6):25-26
“教育为本德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德育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简称。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中学的德育培养,在内容上必须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诸育相结合,在方法上寓于各种活动和各科教学中。初中《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涵。要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德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有利于为学生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以下困难 1.学科不被重视(老师、学生) 2.专业教师缺乏,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思品教师的现象突出 3.教学没有形成一种教学氛围(教学研讨、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先天、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也各有差异。自信,作为心理品质的一种,也呈现出不同的程度差异。自信,即相信自己,体验对待目标的达到程度。列宁曾说:“没有人的自信,则过去、现在、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良好的自信心理品质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缺乏自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会被动吸收信息量,而不能使之达到教育教学最优化。教育要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品质无疑成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理品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林年明 《考试周刊》2010,(15):170-171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起到智力因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懂得一些基本技术能和锻炼方法,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指出教师应从自身的模范作用、思想教育灵活多样、爱护学生和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差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学分制的实行是实现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真正体现了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的实际步骤。  相似文献   

20.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但从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