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萍 《今传媒》2013,(2):123-124
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闻理论是十分强调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原则的,认为记者的立场是不偏不倚的,新闻报道只是“忠于事实”。只要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从这个意义上把新闻记者称之为“无冕之王”。记者所作报道,被说成“全都是事实”;报道办法是“用事实说话”,不必公开表明记者的观点或那怕是倾向。如有倾向或观点,那也是“基于事实”而发出的最为公正的点评。表面看来,西方媒体是很公道的从而也就是很可信的。我们有些同志看问题缺乏“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穿透能力,对此甚表赞赏。其实西方新闻理论大有其虚伪性,说…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闻界经常自我标榜说 ,西方的新闻报道如何如何“客观” ,如何如何“不偏不倚”。西方的新闻报道果真是“不偏不倚”、不存在任何主观倾向性的“纯客观报道”吗?对此 ,江泽民主席曾于2000年8月15日在北戴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论是中国的新闻界还是西方的新闻界 ,它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但是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中国的新闻 ,特别是对我们的《人民日报》 ,人们非常重视。如果它把某一个事实报道错误了 ,老百姓会信以为真。不像你们那儿 ,反正随便报…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摘     
范敬宜谈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向学生们讲:“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新闻靠事实影响读者.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可使新闻报道显得生动、深刻。”“用事实说话不等于简单地罗列事实。而应该选取最能反映本质、体现主题.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的事实说话。这就是要用典型的事实说话。”“所以.记者的脑子一定要灵活。什么事实突出地报.大胆地报.旗帜鲜明地报;什么事实要淡化地报、不报,有分寸地…  相似文献   

5.
吕继红 《新闻记者》2005,(11):66-67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客观报道的手法,上升为理论,即如胡乔木同志所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①如今的媒体上,客观报道的形式似乎有所削弱,各种散文式、随笔式、故事式的报道手法当然可以运用,也都有读者要看。但就报纸总体而言,其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原则和方法,仍应该是主要的。如果一张报…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  相似文献   

7.
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 ,也是新闻报道产生各种积极社会作用的基础。一般我们认为新闻报道与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相符合 ,就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完全符合新闻事实 ,每个新闻要素 ,每个细节都不允许虚构 ,同时 ,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 ,能准确、客观、全面地概括事实的面貌 ,不允许以点代面 ,片面、绝对化。例如 ,一个新的改革方案同时在三个地方试点 ,有一个地方成功了 ,而另外两个地方改革失败 ,但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只抽出这个成功的试点大加宣扬 ,不去报道探讨失败的那两个点的情况 ,虽然这篇报…  相似文献   

8.
卢焱 《新闻爱好者》2000,(3):30-30,31
写出个性写出特点,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客观要求。新闻报道是以客观事物为报道对象、以新闻事实为报道素材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新闻事实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并非所有的客观事物都能成为新闻事实,也不是所有的新闻事实都能构成新闻报道。新闻写作的终极产品──新闻作品,既不是新闻事件、新闻事实的全过程,而是全过程中一个有别于其他事物个性特点的一个细节亮点;也不是众多新闻事实的大拼盘,而是作者对诸多新闻事实进行过滤、筛选按新闻价值规律和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将最有特点的事实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能够抓住…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象和臆造,  相似文献   

10.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新类型。和传统“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是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报刊常见的“某某现象扫描”、“某某现象透视”等多属此类。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新闻都不是在那“浮搁着”,都需要借助记者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粗取精,所以,尽管新闻都是对事实的反映,都是对一个事实进行报道,但怎样从同一事实中选择报道的角度,从哪里切人,以及报道到什么程度,说到什么“份”上,却是报报不同,各有千秋,这就涉及新闻报道角度怎么选,新闻报道的度如何把握的问题,说到底是个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闻界经常自我标榜说,西方的新闻报道如何如何“客观”,如何如何“不偏不倚”。 对此,江泽民主席曾于2000年8月15日在北戴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论是中国的新闻界还是西方的新闻界,它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是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中国的新闻,特别是对我们的《人民日报》,人们非常重视。如果它把某一个事实报道错误了。老百姓会信以为真。不像你们那儿,反正随便报,就是不符合事实,也无所谓。” 西方的新闻报道真是“不偏不倚”、不存在任何…  相似文献   

13.
何谓调查性报道?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诠释:它“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这是套用西方新闻学所下的定义。从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写作来分析,更确切地解释:调查性报道并非以“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种报道,对所报道的事实“为什么发生”或“怎么回事”及其“事实可靠的程度”等问题,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向读者进行必要的回答,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从调查性报道这个新闻术语来说,它源于西方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的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新闻报道不符合客观事实,引起新闻侵权诉讼,一般会被法院认定为构成侵权,但并不都构成侵权;新闻报道符合客观事实,并不一定不构成侵权。因此,探讨新闻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的关系,对于新闻界依法开展新闻报道,认真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一、完全真实的报道也可能造成新闻侵权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一则新闻报道,除了应符合新闻的其它要求外,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但是,是不是只要报道的内容是事实,就不构成新闻侵权呢?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只要我报道的是事实,就不存在着什么侵权。有的审判人员在审理新闻官司时,也单纯地只审查报道的内容事实,认为“报道是否属实”是“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15.
“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 最近,在汉城举行的一个国际传播学会议上,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美国媒体说,“国际新闻报道其实是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他的意思是说,任何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都脱离不了其国家安全、国内政治、文化、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17.
报道质量考虑因素,指的是编辑、记者用以评价新闻报道质量的标准。我们知道,新闻事实自身具有的新闻价值,必须通过新闻的报道形式表现;而新闻报道能否充分表现出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则取决于记者的报道艺术。西方记者评价一则新闻报道的质量优劣,常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袁康 《新闻三昧》2006,(9):47-48
通常人们把“新闻”和“报道”这两个词合而为一,统称为“新闻报道”。其实,“新闻”的发生大多是无序的,而“报道”出来的新闻应该是有序的。本文依据新闻的发生是无序的这一事实,从新闻报道的整体性入手,研究无序的新闻发生和有序的新闻报道的问题,目的是使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更优并趋于最大化。一、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无序的按照新闻的一般表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每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生的新闻数以万计,难以统计。绝大多数的新闻,不是以记者的主观意愿出现的。比如自然灾害的新闻,像地震、火山、海啸、洪水,这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催动下,一种新型的报道文体——思辩性新闻在报坛悄然崛起。它突破了新闻只报道事实的传统,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把握报道对象,使新闻报道显露出理性的魅力。这是新闻与理论“嫁接”后盛开的灿烂的思维之花,使新闻报道获得前所未有的厚度与力度,充分体现了报道主体介入改革实践的能动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不是所有题材的新闻报道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就告知给受众呢?这样做是不是都可以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抢先报道就一定比压后报道的效果好呢?在新闻采编中,如何把握抢先与压后?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有关新闻价值的几个问题。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价值观应当是记者判断事实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事实能够成为新闻,要看它是否具有以下因素: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动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