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2.
《左传》当中描写长勺之战时,极力渲染曹刿出众的才华,而我认为,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取胜,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曹刿的才华,而在于鲁庄公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曹刿在进见之前,曾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曹刿虽有才,但为人不谦逊,若让君王听到,往往被排斥。楚怀王仅仅听信小人谗言,就将楚国左徒屈原贬为庶人,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对比而言,鲁庄公所创设的环境,的确是十分宽松的。况且,曹刿本是一芥草民,对鲁庄公循循善诱地教导时,鲁庄公并未觉得他傲慢,反而虚心接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庄公对臣民十分宽容、和善。…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一文,从结果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也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在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只褒扬了曹刿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评价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一文 ,多年来一直作为初中的语文教材。文章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思想的论述及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 ,说明取信于民、及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这一点 ,被人认同 ,没有异议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 ,因袭一些教参的说法 ,将曹刿与鲁庄公对立起来分析 ,认为曹刿有“远谋” ,而鲁庄公是个”未能远谋”的“肉食者” ,并冠之以“鄙”。对一些分析者们说鲁庄公大敌当前 ,仓促应战 ;两军对垒 ,盲目出击 ;战胜敌人 ,不知原因 ,因而是个目光短浅、“未能远谋”的国君。对此 ,我不敢苟同。历史上的鲁庄公是何许人物 ,学校条件 ,无可查考 ,但…  相似文献   

5.
再看庄公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旨在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其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参考资料也认为,鲁庄公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通过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0.
××同学问:《曹刿论战》第一段中三组对话表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曹刿论战》第一段围绕“论”字,精当剪裁,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明双方对进行这场战争的政治准备的看法。曹刿认为庄公自诩的平日以衣食分人或诚实地祭神等举动,至多只是一种“小惠”、“小信”,这些都与人民无关,他们当然不会拼死去为国君作战,因而统治者就不会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当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件后,曹刿认为这是统治者对人民负责、忠实地为百姓办事的表现,因而肯定可以依靠这一点应付齐国的挑战。这些对话表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统治者身边少数人的感恩报德,也不在于天地神灵的保佑,而在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黄琴 《现代语文》2009,(7):129-129
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鲁庄公:何“鄙”之有?》),进一步把类似的观点导入课堂,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鲁庄公这一形象。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从整个课堂的流程来看,师生讨论的角度失之偏颇,最后的结论也过于草率。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鲁庄公之“鄙”。  相似文献   

12.
读罢《曹刿论战》,鲁庄公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昏庸无能、目光浅陋,他的“鄙”反衬出曹刿的“远谋”,他的“昏”反衬出曹刿的“明”。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我们稍作分析,便不难看出鲁庄公身上又有着许多明君贤主所共有的闪光点,因而仅将其视为曹刿的陪衬者似乎是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作为初中教材的传统名篇,教学时许多同行只偏爱曹刿,忽略了文中另一人物庄公形象的引导分析,即使注意到也只是一带而过,简单地将之定性为“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形象。鲁庄公真的那么“鄙”吗?曹刿乃一介平民,又有点恃才自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相似文献   

14.
这一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古代历史作品的叙事方法在各篇课文中的独特运用。这一教学核心点在两篇讲读课文中各自的特点是—— 一、形式上论叙战争史实,实则论述战略战术。这是《曹刿论战》的特点。 1.围绕着长勺之战记叙鲁庄公和曹刿的言论,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文章叙事线索明晰,依曹刿战前见庄公——战中镇定指挥——战后揭示胜因的顺序组织材料记叙,表明思想。具体的表现是: 第一自然段记叙曹刿战前见庄公的经过,曹刿在谈话开始即用“何以战”提出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引  相似文献   

15.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描述。虽言语不多,但刻画的人物鲜明。文中主角曹刿以其卓识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另一个关键性人物鲁庄公却黯然无光。在诸多教辅资料中,均以他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以其急躁轻进、不懂规律、不察敌情来衬托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品质。一言概之,是始终把战争获胜的光环戴在曹刿头上。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有失公允,是违背科学的。过分强调曹刿的关键作用是否就可以抹杀鲁庄公的才能和优点呢?当然,鲁庄公身上固然存在些“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17.
过去讲《曹刿论战》,我总是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可以说对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运筹帷幄,我和我的学生都做了合理而成功的分析和研究,课堂效果也一直令我满意。但对曹刿的衬托人物鲁庄公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有时对“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这一对鲁庄公的评价也有过想法,觉得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8.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9.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