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魅力祧花源     
《桃花源记》本是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写的序文,文中虚构了一处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扑朔迷离.如梦似真……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它更像是一篇小说!纵观全篇,文章具有“奇、美、乐、迷”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3.
从感觉、悲情、虚无看《雪国》展现的"神秘"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小说《雪国》中感觉美、虚无美、悲情美,深入探讨了作家与现实复杂微妙的审美关系——“瞬间美丽”,从而解析了《雪国》背后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4.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全集的第一篇,属“四始”之一。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约有8说,即:“美后妃之德说”“美太姒之德说”“美文王之德说”“刺时说”“妇德说”“美世子娶妃初昏说”“婚歌说”“恋歌说”。综合察之,当以“恋歌说”较为切合《关雎》本意。这的确是一首描写黄河边一位青年男子热恋采荇菜的“窈窕淑女”并幻想与其成婚过上和谐美满生活的婚恋之歌。其艺术审美价值甚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比兴美、意境美、结构美、韵律美与风格美等5个方面。其思想与艺术价值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九歌》《招魂》通过生命本身的热烈追求,深情缠绵,豪奢享受,展示了一种“盛”美、“奢”美、“华”美、“豪”美。这在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在美学上,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而不是典礼的;是音乐与舞蹈的,而不是文学的因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浇灌的中国文艺的历史上,这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6.
蔡世连 《现代语文》2002,(11):28-29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作为传统课文再次选人中学课本,也许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意吧,最新出版的高一语文教科书在“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下面加了个注释:“这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说起来这条注释并没有什么错,邵氏确是“富家女婿”,“邵洵美之流”也确是以做“富家女婿而炫耀”过。比如在1933年鲁迅与邵洵美就女婿问题“过招”时,邵氏的一个帮手就曾化名“圣闲”在9月6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的《‘女婿’的蔓延》中说过“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自己娶不到富妻子,于是对于一切有富岳家…  相似文献   

7.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8.
贾龙弟 《语文知识》2014,(11):42-43
这是我的一堂诗歌教学课,内容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意境优美的诗歌。因此,我在上课时也着力打造诗歌学习之“美”点,营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以实现课标所要求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外语翻译唐诗,要做到“保存着它的丰姿”是极不易的。英译本《唐诗一百首》(100TANG POEMS)中,关于王翰《凉州词》一诗的翻译,就由于译没有弄清本诗的意蕴,因此译作既未体现出“唐人气魄”,还有损于唐代守边将士的形象;关于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虽然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译笔也严谨、畅达,但唐代格律诗的音乐美却荡然无存。另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一书,对上述两诗的翻译可谓语言生动、形象,也具备英诗特色,但对王翰《凉州词》一诗中意思的理解上也存在错误,而对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在意旨和情调上都与原诗有了些出入。  相似文献   

10.
来建平 《青海教育》2003,(10):37-3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安塞腰鼓》正是以诗载情,达到了“情”、“辞”、“文”、“理”的完美统一,创造出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意蕴美,也创造出阳刚火烈、酣畅淋漓的形象美。《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散文名篇,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一曲腰鼓擂出了黄土高原人生命中潜在的能量的萌动与爆发,是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礼赞。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美学理论:他崇尚贵在自然的美,同时肯定形式美在自然美中的突出地位,认为一切艺术的美源于自然美。用此自然美学理论重新解读沈从文《边城》,我们发现:《边城》的语言“道”与“物色”兼而有之,自然美的自然性特征和形式美特征相得益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边城》的语言美、爱情美和风情美根源于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说过,曹操诗有吞吐宇宙之象。(《古诗源》卷五)笔者以为此语可谓知音。恰巧《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露出作者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下我们就借用“吞吐”二字来赏析此诗的美。  相似文献   

16.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书平 《现代语文》2006,(12):13-13
《咬文嚼字》2005年第8期第14页有篇文章名为《“抢婚”抢错了对象》,指出《齐鲁晚报》上的文章《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事情是这样的:《齐鲁晚报》某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的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一四川女子和一山东夏津男子结婚后,关系一直不和,女方就借回娘家探亲之机一去不回。后来女方回到夏津,向当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男方召集了10多名亲戚朋友赶至法庭表示拒绝离婚,并强行将女方带回家中。《咬文嚼字》上的文章《“抢婚”抢错了对象》认为《晚报》上的这篇文章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并追根溯源地指出抢婚应该是在没有成婚的情况下,通过“抢劫”的方式逼迫女子成婚。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论语》只言片语式的论断中,我们可以见出孔子对于关的论述也是自成体系的。孔子论“美”可以从关的内涵和分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材整个单元的各个板块均贯穿了“爱我中华,清白做人”这一主题思想。“导读”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揭示主题,《桂林山水》、《林海》景美,也美,通过对“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林海独特风光的描写达到赞美祖国锦绣河山之壮美的目的。《古诗三首》通过梅、竹、石灰三种事物反映出不同凡俗、坚毅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感悟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