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干má”是日常交际中十分常见的疑问词,在书面上,人们常写作“干嘛”。例如:(1)央视网6月29日发起调查,“你还记得1997年的今天,你在干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6月30日)(2)尹锡悦发怒:四个小时!警察在干嘛?(《参考消息》2022年11月8日)(3)于而龙弄不懂分明她心里有话,干嘛不敢讲呢?(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4)孩子安静了一点,问:“干嘛要把咱们关在这儿?干嘛不让咱们回家去?”(老舍《四世同堂》)  相似文献   

2.
说“吐槽”     
先看两个例子: (1)放牛吃草,“吐槽”到老。(《新民晚报》2011年3月18日) (2)两位“国帅”隔空吐槽。(《新闻晚报》2011年2月14日) 这是两个新闻标题,都有“吐槽”一词。那么,“吐槽”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正文,例(1)和《弯家有娘初长成》这本书有关,弯娘“用放牛吃草式的天兵教育法则.与弯弯小手牵大手一起长大”.  相似文献   

3.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14,(11):18-19
《法制晚报》(2014年8月18日):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减负”;《中国江西网》(2014年7月28日);江西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作业考试不再“百分制”;《北京晚报》(2014年2月18日),天津出台最严减负令…… 说实话,现在一读到某地“学生减负”的新闻,内心总觉堵得慌。  相似文献   

4.
常在报刊中见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它们是同一个词吗?诸如:(1)虽然商品房建了不少.但是房价却高得令人乍舌。(《科学导报》2011年9月12日)(2)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创出茵菜联体棚设施农业新模式,亩纯效益预计达到14万元.听起来令人啧舌。(《朝阳日报》2011年3月28日)  相似文献   

5.
下面两个句子,都出自国家级报纸(圆点为笔者所加):1.他的心砰砰直跳,屏住呼吸,仔细看着眼前的一株灵芝……(《中国青年报》1998年6月5日第4版:皓月《灵芝草》)2.拨看树心(我)心砰砰的,希望有人告诉我那里抱心的一团就是一朵含苞的铁树花。(《人民日报》1998年6月6日第6版:许谋清《铁树花》)加点的“砰”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释:“象声词,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一的一声,木板倒了。”(199年版修订本第960页)。但是,上述句中的“砰砰”并不是这种用法,而是表人心跳的声音,可见它用错了,而应用“怦怦”。《…  相似文献   

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菊花”“黄花”是常用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某报1998年3月22日第2版,有一篇题为《聆听时代的蛋音》的文章。其中的“蛋音”应为“是音”。爱,《辞海》注:“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天巡空虚者……闻N足音是然而喜矣。”’(198年版缩印本第2211页)/现代汉语词典》亦注“天然”:“(书)形容脚步声:足音一”(199年修订本第IO39页)。懈》文第1段说:‘海个时代都具有其特有的声音。在文学这个大家族里,真正能承担起记载‘时代乏声’使命的,当愿报告文学。”“是个’与此中的意义相合。蛋,古书上指蝗虫、蟋蟀、百足虫(即“马陆”)等动物,或作恐惧义(《辞海阳上第…  相似文献   

8.
刁世兰 《学语文》2008,(5):45-45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的主持人朱军曾经贻笑大方。将毛新宇的父亲毛岸青称为“家父”。他对毛新宇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此语一出,观众哗然,指责朱军“太没文化”。更指责央视怎么能让这样的节目过关播出。(《朱军(艺术人生)口误称毛岸青为“家父”》,网易.2007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9.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某电大一道《现代汉语》试题,要求指出所列成语的书写错误,“名符其实”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6月28日)。实际上“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都可以用,在此怎么将其列为书写不正确的成语呢?类似的将“名符其实”之“符”判为错字的并不是少数。一个实验小学的网站,将“名符其实”归入容易写错的成语,且在其后括号中将“副”列为规范用法(2006年3月28日)。《中国出版》(1998年第3期)中一篇题为《“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的文章,这样写道:“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笔者不禁对此产生质疑,于是进行了相关考证。  相似文献   

10.
“晋见”与“觐见”,因读音相同,词义相近,常常被用错。例如:(1)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于清顺治九年(1652)率3000人的队伍,赴北京晋见顺治皇帝,在北京住了两个多月……(《中国文化报》2013年03月07日)  相似文献   

11.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日的《国学》专栏有《〈易〉源于“赐予”吗?》一文,作者是任继防先生。文章把《周易》的“易”的本义和卜辞的“ ”(也释为易)的本义混为一谈。也把蜥易之“易”( )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撤销”与“撤消”两个词形都常见于报刊之上,如下例: ①撤销形式主义色彩浓重的活动。(《人民日报》2006年5月11日)  相似文献   

13.
陈永海 《学语文》2011,(6):65-65
先来看几个摘自媒体的语句: (1)南京可堪称为中国的“楹联之都”(《南京日报》2008年1月20日) (2)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中国可以堪称“体育大国”(美国百度,2008年7月23日)  相似文献   

14.
说“负翁”     
近两年,报刊上频频出现“负翁”—词。例如:《“负翁”现象值得三思》(《企业研究》2003年15期)《超前消费,托出城市新“负翁”》(《四川统—战线》2003年12期)、《吝啬富翁与慷慨负翁》(《商业文化》2005年1期)、  相似文献   

15.
服装潮流总是让人应接不暇,先看例子: ①热裤,“秀”出青春活力。(《铜陵日报》2008年1月11日) ②盛夏的时候穿上一条热裤,自然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新鲜的味道。(扬州新闻网2008年5月23日)  相似文献   

16.
张学海 《河北教育》2005,(23):45-45
有位妈妈,给《中国青年报》写信,坦称“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主要原因就是儿子中考“失败”.“只能选择一所民办高中”。(载2005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7.
请看两例新闻: (1)涉嫌私自违建车库将巷道堵成了“死胡同”商家盼拆除(《齐齐哈尔晚报》2014年4月26日)  相似文献   

18.
汪欣 《语文知识》2006,(12):33-33
《楚天金报》2006年8月1日1版有一则新闻的标题为:“武汉104所学校开放计算机教室(引题)政府掏钱让中小学生健康上网(正题)每人每天限两小时在全国首开先河(副题)”。其中的“首开先河”有叠床架屋之嫌。  相似文献   

19.
张海峰  康健 《现代语文》2010,(1):138-138
最近,“博懵”一词频频出现在报刊和互联网上。例如:(1)银行博懵敏感资料变附注(《文汇报》2009年3月20日)(2)教你两招买月饼劣质产品难博懵(碧海银沙,2009年9月3日)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1996年6月25日第8版《前村除霸》一文中配有几幅照片,其中一幅照片里笔直地站着以山西平陆县常乐镇前村原村长裴安军为首的8位罪犯,右下角有“罪犯伏法”4个字。可是,我读来读去,发现文章中竟无一人“伏法”。何谓“伏法”?《现代汉语词典》释:“(犯人)被执行死刑:罪犯已于昨天~。”(1996年修订本第385页)《辞海》亦释:’‘因犯法而被处死刑。”(198年版缩印本第245页)由此可见,“伏法”是罪犯被判处最严厉的刑罚——剥夺生命。可是,文中并未说这些罪犯中有人被判处死刑或与此意思相同的话,首犯裴安军判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