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月亮作为文学形象,最初来自于上古的神话传说中,它代表神秘的天神世界,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崇敬的图腾,月亮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喜爱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千古明月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照在善于营造意象的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时,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蕴,随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的月亮文化。同时,随着远古以来先民对月亮文化的解读,不断赋予月亮以情感积淀和哲学内涵,对其认识也日渐丰富深刻。此外,月的身影广泛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文学韵味的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明的古国,曾经创造了浩繁的闪耀智慧之光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当你跻身于摩肩接踵的旅游人流之中,徜徉在绵亘千古的名山大川时,当你伫立在名胜古迹面前,审视那由昔日的辉煌演化而成的历史陈迹时,你怎能不感受到沉重的历史压力而由衷地回味、思索、感奋?今天,理智地拂去湮没文化遗产的岁月风  相似文献   

3.
《儿童音乐》2014,(2):F0003-F0003
正世界文化景观及世界文化遗产地庐山,乃中国最负盛名的政治名山、音乐圣山,历代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千古风流佳话,为天下人所景仰!乘十八大春风,促文化发展繁荣,为庆祝新中国华诞65周年,特举办"中国梦·庐山情"——千名音乐人唱响庐山系列活动:即"大音中国"歌曲征集、庐山情歌会、少儿才艺展演、音乐论  相似文献   

4.
你在观看《蒙娜丽莎》时,可曾想起郑板桥的水墨竹?你在沉醉于动人的华尔兹时,可曾忆起黄土高原的摄魂鼓声?你在玩味《断臂维纳斯》时,可曾想起昭陵骏马的英姿?中华千年沉蕴的文化亦汇成一脉长河缓缓流向远方。如今,人们在探究着达·芬奇密码时,却忘记武则天无字杯的玄奥!如此种种,当我被浓郁的西方文化冲昏了头时,猛然想起,中华文化之美的所在!墨色的笔画,强劲的文字!中国书法可谓文化之元老!由甲骨文至狂草,无不透出中华的气节!铁划银钩之下,包含了一股雄劲的力量!此何等美哉!香叶,嫩芽。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銚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这就是…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丰富多彩的节目时,当我们操作简单按键控制中央空调时,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津津有味地吃着西瓜时……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一天天地发展,科技产品一代代地替换,人们的生活变得异彩纷呈。电灯的发明让地球各地的人们渐渐告别了黑暗,飞机的发明让人们远距离的出行更加快速、便捷,电话的出现、普及则让我们只用言语便可沟通世界……而在中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背后     
《语文新圃》2007,(5):38-39
当人们看到河川的奔腾雄姿时,人们可曾想过当它还是溪流时的坎坷慢行;当人们看到流星的闪耀时,人们可曾想过它在进入大气时的燃烧与煎熬;当人们看到树木的伟岸与高大时,人们又可曾想过,当它还是弱小苗木时的奋斗与顽强.……  相似文献   

7.
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墨客总是摆脱不了与政治的于系。所以当政治一旦与文学挂钩,便衍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这其中当属“贬官文学”最为奇特。简单地解释“贬官文学”就是文人被官场放逐,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冷清山水变成名胜古迹,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最典型的是柳宗元与苏轼的事例。“贬官文学”之所以称其为一种文化,必定其中有一定内涵,深层次挖掘必定有其“宝藏”,所以要透过现象看出其中本质,根据上述事例我从几方面浅谈一下。  相似文献   

8.
蓝天作证     
当人们乘飞机掠过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上空时,会惊奇地发现那蜿蜒绵亘的茂密森林。然而,人们可曾知道,为了大西南这片广袤的大地,中国西南航空重庆公司的干部职  相似文献   

9.
从所周知,当今中国知识界正掀起一股文化反思的新热潮.它向人们提示:中国固有的文化秩序,已无法规范向现代化浪潮冲击的新一代人;历经闭关自守之苦的人们在感触到对外开放的新鲜空气后,再也不愿按照旧的生活方式、旧的思想路子走下去了.当这一外在的社会压力转化为内在的文化自觉时,文化的危机感爆发了.危机感愈强,文化探讨愈紧张,文化争论愈激烈.新的文化探讨犹如一股不可遏制的思想解放潮流,将人们推入一个新的主观世界,在这里,没有精神偶象,没有理论权  相似文献   

10.
从所周知,当今中国知识界正掀起一股文化反思的新热潮。它向人们提示:中国固有的文化秩序,已无法规范向现代化浪潮冲击的新一代人;历经闭关自守之苦的人们在感触到对外开放的新鲜空气后,再也不愿按照旧的生活方式、旧的思想路子走下去了。当这一外在的社会压力转化为内在的文化自觉时,文化的危机感爆发了。危机感愈强,文化探讨愈紧张,文化争论愈激烈。新的文化探讨犹如一股不可遏制的思想解放潮流,将人们推入一个新的主观世界,在这里,没有精神偶象,没有理论权  相似文献   

11.
咿呀学语时,我便从"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中接触到了古文。从此,对古文的好奇便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步了解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追溯古文的历史,探索古文的演变,我深深地被它的神奇和丰富所折服。古文,它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古文,它向人们诉说着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它深沉而又古朴,它精练而又优美,它富有神韵,它意味深远。  相似文献   

12.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13.
论朋述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备受器重。一部《论语》,信、义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的一省便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成就一方霸业,被传为千古  相似文献   

14.
难题举例“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谦让美德的经典故事,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挑战它,怀疑它是否过时,是否已经不适合社会现状。这是某网站上发的一个帖子。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当大孩子提出异议时,我们往往会说:“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或者说:“你是哥哥,不要跟弟弟争!”是呀,孩子的年龄虽然有差距,但“大的”难道就应该永远无条件地谦让“小的”吗?谦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不是靠谦让就能生存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帮助孩子了解…  相似文献   

15.
我的进退观     
一直以来,进与退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人们在进与退的选择上也往往是备受煎熬。姜太公的垂钓,钓来了周文王;相比他的心有所冀,心有所待,庄子的垂钓则是超脱于尘世之外,浮游于天地之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两大文化体系——儒家与道家,一个强调入世,一个强调出世。陶潜“性本爱丘山”,却也曾“误落尘网中”,当他高吟“归去来兮”时,喜悦的背后是一双多么无奈的眼睛,不知他饮酒赏菊时会不会想起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进与退,皆非其愿,却又皆出其愿,他在进与退的挣扎与抉择中树立起一个典型的形象,后世的诸多文人,无从不其身上寻找失落…  相似文献   

16.
偶像当道     
当鲁迅"遇见"张国荣 前不久,全国十几家媒体共同举办了"20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最终评出中国"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结果出现了"鲁迅与张国荣齐飞,钱钟书与王菲一色"的有趣现象,这一结果甫一出炉,便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直以来都是千古文人心中的偶像。大江东逝去的雄伟,挽弓如满周的英武,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细细想来,我钦佩苏轼登峰造极的文学造诣。提到苏轼,大家第一刻想到的都是他那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的时候,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我们丰厚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8.
当基督新教在第十九世纪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面临千古不曾有的巨变。西方国家挟着工业及科技革命带来的船坚炮利的优势,以压倒性的力量冲破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被我们长久以来称之为“文化侵略”的大量传播基督教教义以及西方思想著作的广泛出版,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中国近代出版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图书、期刊借西来的先进印刷方式而大量出版,那么,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拟就此问题探讨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说起乌托邦,昆德拉有一段名言,大意是人们受到乌托邦思想的迷惑,“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曾遭受过一种伪理想主义无情愚弄的中国人对这段话有特殊共鸣。当人们开始反思过去时,“乌托邦”成了一个射击耙,弄得很是声名狼藉,我认为,这有些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20.
杨丽 《考试周刊》2013,(98):45-45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因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学习古诗的目的是让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