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刊附着在新闻纸上,办好副刊可以为新闻纸增色,增强报纸的文化品位和对受众的黏性。2019年1月12日,《泰州晚报》推出以泰州地标“坡子街”命名的副刊,以其精准的平民定位、务实非虚构的文风、温暖的人文关怀,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坡子街”副刊为例,分析其办刊特色、创新举措和运营方式,探索新时期地市报办好副刊路径,供广大报人参考。  相似文献   

2.
时下报纸副刊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周末版、月末版等等。报纸副刊的兴起,是一件好事,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显示了文化发展的宽松环境。但是在这漫天飞舞的副刊“轰炸”面前,真正显出自己办刊个性的副刊还是不多见的,大多都是以娱乐性和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新闻纸,办好新闻版是分内之事。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改版扩版实践中,都强调要突出新闻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也有一些报纸走了极端,大大压缩甚至砍掉了专副刊,引起读者的议论,有的作家还发出了“保卫文化副刊”的呼吁。根据读者建议,本期《前沿关注》专栏讨论“专副刊的定位与改进”,意在帮助大家进一步端正对专副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专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专副刊也要与时俱进,以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我们报纸上的专副刊定会五彩斑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党报副刊是一份报纸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它呈现出与新闻版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要永葆生命力,须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又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此时”和“此地”的融合中彰显个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许多县市报纷纷把增办和办好副刊当作扩大读者队伍、促进发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如何才能办好县市报副刊呢?特色是报纸存在的基础,是报纸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县市报要办好副刊,就必须在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抓住地方特色做文章。一、要从定位上突出地方特色,贴近读者和社会。县市报副刊的读者定位,应该是本地域的每一位读者。报纸副刊作为报纸新闻版面的补充和延伸,应  相似文献   

6.
何菁 《青年记者》2017,(6):52-53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媒介攻城略地的形势下,地方报纸副刊必须突出本地身份,打好本地文化资源这副牌,才能扩大话语权、争取新发展.京江晚报副刊立足于地域文化资源,以文化传承、精神引领作为办刊理想.“名城”版推出六年以来,精心策划、采写、刊出了一组组有分量的文化报道,成为京江晚报最具影响力的版面之一,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报纸的水准由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确定.报纸副刊就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而言,一般都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内容应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名城”版丰富了京江晚报副刊的品种,不仅有传统的文学周刊、时尚的生活周刊,还有了对文化领域的全景描述与深度发掘.  相似文献   

7.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体现着报纸编辑的办报智慧与社会责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生活新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报纸副刊特别是主流报纸的副刊,应该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就应对媒体竞争而言,副刊是报纸的独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报纸厚报时代的到来,报纸的副刊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丰富。副刊是否能吸引读者,是否有卖点,也越来越被报人所看重。笔者浅显地认为报纸副刊的卖点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新闻性信息社会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报纸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报纸要快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这不仅是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更是社会发展使然。随着副刊在报纸中所占分量的增多,就更不应忽视其新闻性,就是说报纸副刊也要摒弃唱“四季歌”的传统的办刊  相似文献   

9.
刘莲珍 《新闻前哨》2005,(10):32-32
报业有句行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它说明了报纸副刊的作用和地位。作为地方报纸的副刊要想留住稳定的读者群,就要彰显地方特色,凸现时代精神,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副刊,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历来诸家办报都重视副刊。副刊有自己的个性(文艺性),又有与其它版面相同的共性(新闻性),报纸副刊既是文艺的,又是新闻的,具有双重属性。(一) “新闻”是报纸的本名,报纸副刊也叫新闻副刊。无论是文艺副刊,还是分类专刊,都属新闻副刊。副刊上刊登的文艺作品,应立足新闻,没有新闻的报纸便不成为报纸。副刊要在一张报纸上“站住脚”,要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靠得就是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决定于新闻,新闻是副刊的灵魂。所以报纸副刊与文艺杂志和文艺期刊是有所区别的,以纯文学、纯  相似文献   

11.
报纸文学副刊不“副”,更不是“负刊”,而是为报纸增光添彩的“富刊”,既是报纸的特色和品位体现,也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和义务。办好副刊不仅有助于报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彰显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管主办者应以有效举措办好副刊,承担起兴文化的使命职责。在互联网时代副刊也要与时俱进,在与正刊形成刚柔相济、呼应烘托效果的同时,吸引读者、团结作者,既要做好大众文学园地,又要积极创新,争取用更新更好的样式繁荣文学事业、做优做强报业。  相似文献   

12.
办报纸必有副刊,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副刊却是需要 认真研究的。愚以为,关键在于弄清“fu” 的内涵,正确给副刊定位、定性、定品位, 把办刊指导思想搞端正。 首先必须正确给副刊定位。副者,第 二的,次级的,辅助的。也就是说,副刊只 能作为正刊(新闻体裁作品——报纸的主 体)的延伸和补充,不能以副代正,只能以 副辅正。目前,有些报纸盲目将副刊扩大 化、系列化,甚至错误地提出将报纸副刊 化,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专刊副刊是报纸的“半壁江山”。专刊副刊办得好,可以给报纸增色、添趣,使报纸可读、耐读,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工人日报》的副刊《人生驿站》(原名《人生之旅》)在诸多专刊副刊中可称为佼佼者,受到报界同行的称赞和许多读者的喜爱。《人生驿站》副刊有三个特点:一、定位准确、恰当。新闻定位,是专刊副刊的生命。没有准确、恰当的定位,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注目,在报业竞争中就站不住脚跟。定位,就是明确办刊宗旨,界定本刊内容,找准读者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编辑方针,使自己的专刊副刊显示其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人生驿站》好就好在定位准确、恰当。它根据母体,即《工人日报》的办报方针和读者群来确定本  相似文献   

14.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体现着报纸编辑的办报智慧与社会责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生活新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报纸副刊特别是主流报纸的副刊,应该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就应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报纸市民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形形色色的生活副刊版也应运而生。这些版面由于和百姓贴近,和生活贴近,为报纸吸引了许多读者,也提高了报纸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但是,也有一些报纸的生活副刊,片面地理解可读性和趣味性,媚俗的现象比较突出。生活副刊是报纸正版的延伸,应该与整张报纸的办报宗旨相一致,因而仍要注意思想性,并要讲求文化品位。 保持一定的文化品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创刊于1949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刊历史中,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保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不仅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培养和扶植了众多的文学新人,其中有的已经走向中国文坛,成为载入新中国文学史册的文学大师和知名作家。我国著名作家郭小川、方纪、孙犁,都曾为这块文艺副刊倾注过心血,使其成为哺育、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的摇篮与苗圃。茅盾、胡风等大家都曾为“文艺周刊”撰写过稿件。“文艺周刊”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享盛名的报纸副刊之一。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在半个多世纪的进程中锻造出自己独特的品格,在当今林林总总的报纸副刊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作为一块纯粹的文学副刊而非综合性文艺副刊,它以坚持时间最长、扶植新人传统悠久和对所在地区文化品位的影响力之强大,构成了一个十分抢眼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文艺周刊现象”。  相似文献   

17.
张爱珍 《青年记者》2016,(27):47-47
精彩的版面,总会渗透一种意蕴和审美,这不仅是编辑记者思想境界的展现,也是一个副刊、一张报纸的整体格调的体现。文学性是报纸副刊的精髓所在。一份报纸,若缺少了副刊锦上添花,便有可能失去特定的读者群;一个副刊版面,若墨守成规、寡淡无味,便失去了生命力。副刊要发展,更要超越,定位尤为重要。当下已是网络时代,在澎湃的新媒体浪潮冲击下,如何精准定位办好报纸副刊,值得报纸副刊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18.
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的本质属性。在引进新闻策划和新闻手段之后,报纸副刊会进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新闻魅力。通过打造大文化副刊,将文学与新闻互相渗透与和谐融合,实现报道形式的创新,在强调文学性和文化底蕴、强调作品审美作用的同时,强化新闻性,更具形象感染力和时代生命力。这应该是报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新形势下振兴报纸副刊的必由之路和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报纸四大构件中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可谓缺一不可。一方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副刊就参与构建并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副刊是最能体现报纸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读者对报纸鲜明"个性"的把握,往往首先来自对副刊的阅读刊的"另类"思考。如今,在新闻出版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报纸的副刊版面急剧减少,这已成为报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副刊的读者在减  相似文献   

20.
报纸是因读者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满足不了读者需要的报纸是难以发展的,尤其在当今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广大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有效需求大大增加,对报纸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报纸若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很容易被竞争的洪流所淘汰.因此,把报纸办得有份量有特色,是报纸得以发展的关键《农民之友报》是省供销社于1983年为“三农”服务而创办的.十几年来,她以农民读者为上帝,在农村经济改革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为科技兴农奔小康当好良师益友,为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赢得了一批忠实的农民读者,农民之友报的副刊,更为读者喜闻乐见.按农民需要立“友”字特色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农民之友报的副刊应给农民提供些什么或者说农民需要从副刊上得到什么实惠?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农民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一切与他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新信息,获得新观念;需要对他们最关心而又迷惑不解的事情作出合理的带有政策性的解疑释惑;需要新知识;需要获得娱乐和美趣、艺术享受.而现存的单一的文艺形式的副刊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于是在1996年初小报改大报中,我们大胆创新,在“友”字上做文章,把最能体现“友”字服务特色,又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苑》、《生活之友》、《法庭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