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专题系列采访报道是结合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热点问题拟出专题,然后选派记者进行采访活动,记者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从不同侧面进行多层次的报道。专题系列与其它系列报道相比,具有难度大,可读性强,见效快的特点。 近年来,笔者组织和参与了《中国水运报》“汉江行”、“大江改革潮”、“走淮河,话管理”和珠江水系在呼唤(以下简称“在呼唤”)等系列采访报道,“在呼唤”这组系列报道有通讯、专访等文章共20篇,4万多字,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主题,概括为五种表现手法: 主题细化法。专题系列报道如果要计划组织多篇稿件的宣传报道,就必须对报道专题进行细化,这是因为专题系列报道的宣传不仅要求有力度,而且每篇报道还要不跑题,篇篇文章也要显得有章法,所以一定要对专题系列报道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3.
扬子晚报组织的《孙仲芳回家寻亲》系列报道,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本刊上期刊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胜林的文章,从专家的角度对这组报道的特点作了评析。本期特约新华日报副总编辑兼扬子晚报总编辑朱铭佐撰文,谈组织报道的经过和体会。此文亦如其标题所说,饱蘸激情,生动感人。其中总结的“认准新闻价值”、“因势策划引导”、“精心谋篇布局”三条经验,很值得新闻单位在组织策划系列报道时借鉴。  相似文献   

4.
7月7日《人民日报》五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司令退休之后》,报道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李守发回乡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一些离开领导岗位的老同志、现在在职的领导干部及广大读者,纷纷致电致函,高度评价通讯写活了一位身体力行,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典型。下面这组文章,是《司令退休之后》的两位作者应本刊之约撰写的采写这篇通讯的感悟和体会。读了这两篇体会文章,读者一定会得到很多启迪。正如作者所言,文风体现作风。要写出感人至深的报道,扎扎实实的深入采访,认认真真的挖掘、提炼,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5.
这次受部门之命,随省政府治理公路“三乱”检查组赴鄂东南片采访,回来写了“‘三乱’见闻”7篇,相继发表后,据说社内外反映都不错。 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受到好评,我以为,并不是因为文章本身写得多么好,而主要是因为党报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纠正不正之风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效果。省纠风办的荣肇隆处长说,这次省报连续系列报道之后,才真正产生了反响,把咸宁地区都给“耖动了”。省交通厅监察处处长曹佑根说,他每一篇都认真看了,“写得实在、精悍,写得有水平、有份量。” 这些都说明:党报强化“舆论监督”功能是深受欢迎的。  相似文献   

6.
吕文凯 《新闻记者》2002,(10):56-57
2002年第6期《新闻记者》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黄白”的文章 ,其题目是《党报走向市场的历程与反思》(下称《党报》)。展读之间 ,通篇充满对党报发展态势的忧患意识 ,颇令笔者感动。然而玩味再三 ,觉得文章的某些观点难以让人苟同。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党报“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吗 ?仔细阅读《党报》一文 ,可以看到作者是从产业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党报近二十年来的发展状况的。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现实意义的选题。但是党报毕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产业 ,在其迈向市场的进程中 ,其固有的文化属性以及社会效益至上的传播取向无疑会对它的…  相似文献   

7.
党报为何需要社会新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新闻,如何写好社会新闻?这是在新的报业竞争形势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金华日报》社会新闻专版《新闻三秒区》的具体实践,对此加以论述和评介,相信对党报同仁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97年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为配合省委提出的“抓住第二次机遇、搞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组织了一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道记者大行动”,并从1998年第1期开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隆重推出。我采写的新闻述评《让劳动者真正当家做主》作为首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活动结束后,这篇报道被评为唯一的一篇优秀文章一等奖。 通过对这次采写实践的回顾,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人民日报》记者部记者段存章写的12篇回忆录。这组文章生动朴实地表述了他从一个青年农民如何成长为党报记者的经历。本文一如作者此前的文稿风格,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体会深切,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相信通讯员们从中会有所获益。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中之重,经济新闻宣传也是党报的重头戏。如何唱好这出“戏”?《鄂州日报》推出“聚焦鄂州新型工业化”系列报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6月16日到7月22日,历时近40天,这组系列报道共刊发稿件40多篇,达9万多字,照片30余幅,立体、全方位地展示了鄂州新型工业化的成就,描绘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展望了新型工业化的美好前景,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7月4日,我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发表了一篇不起眼的小特写《悠悠党报情》。写的是兴化市农行开发区分理处职工钟金城,20年如一日收集3000多种党报,并于“七一”前夕举办家庭党报展览的事儿。第二天一大早,老钟专程赶到我办公室,握着我的手说:“您在文章里说我对党报的感情好比孩儿对待母亲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精彩之处让人过目难忘。比如,作者提出,写好宏观透视稿件,“前提是走近,是深入”;“党报记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取材,思考的高度决定稿件的深度”——这些都是经验之谈。联想到目前新闻队伍中一些人存在着浮躁之风,此文作者总结的体会就显得尤为可贵。作为一名驻站记者,你想写出宏观透视驻在地发展走势的精品力作吗?请从踏踏实实的调研、思考做起,舍此别无捷径——这就是阅读此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兴化的众多党报通讯员中,刘嘉谷或许称得上是写通讯的一把好手了。有人可能还记得.1961年11月29日,刘嘉谷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灾年》,当时就曾引起过不小的反响,三十多家报刊争相摘要转载,全文被翻译成英文和葡萄牙文向国外介绍,……一篇评论文章这么写道:“感谢作者用这样朴素的语言,细致的笔触,把一个普通农民前后  相似文献   

14.
本刊去年曾先后发表《宗道一:传记文坛的“黑写”》、《真“假”杨公素》,介绍宗先生和他自己采写杨公素的经历。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我们这里刊发《史识:传记作者的重要素质》是宗先生关于新中国外交人物、外交活动写作的又一篇重要体会文章。目的是在新闻队伍中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并旨在说明采访比写作更重要、要把功夫更多地下在采访上的道理。由于文章较长,我们分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去写、去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回想去年以来笔者写的系列报道《婆婆啊,今日检查何其多》和两篇评论,感受颇深:“婆婆”系列报道分别被国内几家大报刊出,并被评为1991年全省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评论《工作达标与牌子达标》和《从企业的椅子不够用谈起》,分别在今年1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和6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出。联系近几年来围绕“热点”抓新闻的经验,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17.
报刊上的“随笔”逐渐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了《市场随笔》专栏后,登了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泼辣,引人爱看。如题为《字号老也要店风好》这篇(见2月2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字号”篇),就写得较好。也有个别篇章,如题为《请看看左邻右舍》这篇(见2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请看”篇),写得就不够好。“字号”篇说的是北京天源酱园的事情。作者有一天走进这家店门,看见有两位售货员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写的以"看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怎样坚持以民心为‘风向标’"为主题的《信阳,找回城市的良心》三篇系列报道,荣获河南省第二十一届宣传人民代表制度好新闻"一等奖;《破解城市"肠梗阻"》、《护好信阳"大水缸"》、《关注百姓"菜蓝子"》系列报道也荣获市级"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们在选题、采访、编发过程中体会到,这组报道获奖的理由在于:遵循党报宣传规律,突出地方人大特色。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选",即:选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开设的栏目。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还引用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这说的是文学创作。新闻写作也同理。初学者最好是将发表稿和发表前的同一篇稿加以比较,才能领会写作的真谛。本刊就为大家做了这样一件事:选择一些典型稿件,将发表前和发表后的同一稿件一起刊登,并请原编辑讲解为什么要这么改。本期发表《改制方案该不该让职工参与?》以及编辑尹晓燕的文章《新闻稿件行文要简练》,希望大家仔细研读,也希望大家对这个栏目多提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论文是新闻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精心撰写论文,不仅有助于研究新闻理论,探讨新闻业务,改进新闻工作,而且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可以这样说,新闻论文是全面体现作者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作者整体水平最实际最科学的考核。正缘于此,有关条例规定,凡是申报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都必须提供有较多质量的新闻论文。从历届评审提供的作品来看,新闻论文仍是一项薄弱环节。大都是一般性的业务体会,真正有见解、有新意、虚实结合得好的新闻论文较少。这里有认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钱江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吴永祚,重视新闻学研究,精心撰写论文。近几年来,他先后在省级以上新闻报刊上发表了26篇有相当质量的论文,其中有不少篇获得全国级、省级优秀论文奖。为此,本刊邀他写了这篇体会文章。此文内容实在,确系经验之谈,它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新闻论文这样一些问题,值得读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