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第九期《读者论坛》专栏,刊登了署名孙力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记者同志莫贪杯》。文章批评了有的记者下去采访,在“采访结束后,特别是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活动,不是想着怎样趁热打铁,迅速把稿件拿出来,而是过于客随主便,甚至是喝得不酩酊大醉不回头,玩得不痛快淋漓不罢休,使得刚刚发生的新闻在见诸报端的过程中,常常姗姗来迟。”作者觉得如此处理写稿、就餐与游玩的关系,“并不妥当”。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时,作者表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民以食为天,新闻记者也不例外。对热情接待记者,给他们提供较好的食宿条…  相似文献   

3.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0年一年中,全国就曾经连续发生过:沈阳“白玫瑰”美容保健公司非法拘禁《焦点访谈》记者事件;济南记者被保安殴打事件;东莞塌楼事故记者采访被群殴相机被抢事件;南方都市报记者被打事件;山西煤矿爆炸记者采访被殴失踪事件;3家媒体记者采访江门事故遭围攻殴打事件;深圳记者被打摄像机被砸事件;上海两记者厦门遭殴打事件;衡南暴力殴打记者事件;广州《羊城晚报》记者被恐吓、追打事件;质量万里行记者西安遭暴力事件;南京围殴记者事件……在以上列举的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时…  相似文献   

5.
近来,一些报纸揭露新闻界及社会上以稿谋私,搞“有偿新闻”、“三包采访”以及花钱“买宣传”等不正之风的情况,呼吁新闻从业人员端正作风并加强必要的社会监督。《新民晚报》1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三包采访》的署名文章。作者说,“三包采访”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近几年在新闻界颇为流行。所谓“三包”,即被采访单位对记者的采访包吃、包住、包旅费。愿意花钱邀请记者的,多是财大气粗的工商企业,也有  相似文献   

6.
1.批评报道采访遇到的种种阻挠。批评报道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阻挠。2004年11月8日中央台《媒体广场》摘引一家报纸的报道:当前批评报道的采访超半数以上受到种种阻挠。而阻挠采访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拒绝采访:一些单位得知记者要去采访,如临大敌,或大门紧闭,或派重“兵”把守,让记者吃闭门羹:一些单位人去屋空,唱起空城计;一些单位让记者找不到采访对象,不是你推我来我推你,就是躲避采访:有的则当面声称拒绝采访或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2006,(5):48-48
《福建新闻界》2006年第1期发表马永凯的文章《“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文章指出,所谓记者的“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会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不同人物对象,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来说会产生一种“地位心理”,记者要随着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进行对位变化浮动。这就是记者“身份对等浮动心理”。  相似文献   

9.
今 年第4期的《新闻记者》刊登了王建和夏萌先生的文章 ,就《海口色情交易大曝光》报道涉及到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争论。据笔者所见 ,这是《新闻记者》第二次就隐性采访中的道德是非开展讨论了 ,前一次是关于2000年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的讨论。这两次讨论说明 ,使用越来越频繁的隐性采访方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正在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记者“隐身”应有严格限制一般说来 ,假扮身份是隐性采访前的第一道“工序”。从许多采访事例来看 ,记者“扮演”的角色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羊城晚报》曾于1998年8月25日头版刊出…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3)
《中国航空报》记者汉中行■文/杨文胜编者按此文记叙了《中国航空报》两位记者采访中的动人事迹。读之,令人激动不已又感慨万千;编后掩卷而思,作为编辑、记者,从他俩身上应该汲取什么?金秋九月,《中国航空报》两位记者从北京专程来到了汉中。在这素有“小江南”美...  相似文献   

11.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2.
宋石男 《新闻界》2006,(1):91-92,108
不久前,在新闻学术界刮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厚报焦虑”风,仅笔者所见的较新文章就有:《光明日报》刊登的《“低价厚报”模式应当反思》,《青年记者》连续刊登的《“广告寒流”与“厚报之累”》、《办厚,还是办精?一一厚报热的冷思考》、《中国厚报“体检”报告》、《新闻界》刊登的《“厚报焦虑”与“薄报”的市场机会》等文。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采访浅说》共有5个部分,限于篇幅分上下两次刊登,本期登载前3部分,剩余的2部分:《记者采访是主持人采访的前提》和《主持人采访的局限性》下期刊登。  相似文献   

14.
新闻在线     
《中国地市报人》2007,(1):64-64
《潍坊晚报》记者“重走范长江之路”;东营日报社开展“环渤海采访行”活动;《中卫日报》为沙坡头机场建设营造舆论氛围;《绥化日报》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受省检查组好评;国内首部《大众传媒消费学》出版;杭报集团推出“多媒体数字报纸”;吕梁市百天查出八十名假记者;湖北省新闻界举行书画大赛;一本专门写新闻界的小说出世。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不应有“旱湾死角”──德阳日报“周末特别采访”收获体会《德阳日报》钟克勋1995年5月,《德阳日报》与国家双休日同步推出了“周末特别采访·边远乡镇写真”特别栏目,旨在通过特定的方式加大新闻的辐射面,激发记者将新闻采访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  相似文献   

16.
采访工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这个基本功要靠在采访实践中去锻炼、提高. 生活千变万化.因此,采访工作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时间充裕则从容就事,任务紧急则必须紧锣密鼓、争分夺秒。《中国机械报》2月26日一版刊登了《天津市五千名机械英模和职工代表聚会——欢迎关牧村、常宝华等回“娘家”义演》(消息),《从回“娘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领导向我们诉苦说,现在个别媒体的记者在基层已经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太有损于记者的形象了。有的到单位采访非“一把手”不见,似乎没有“一把手”出面陪同,就体现不出记者的“价值”;有的把新闻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不给好处“不动手”;更有甚者,个别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就用“曝光”、“见报”等手段来要挟基层,不达目的不罢休。难怪有人把记者列入了“三防”重点对象。   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那么谁来监督记者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今年《新民晚报》的“亮点”之一,是年初“长三角”周刊的问世。虽然时间不长,但已令人刮目相看。在所发的报道中,已有《一卡通为何“卡”住》、《白蛇传有了“出生地”》、《“顺其自然”,你在哪里》等7篇被新华社转发。不久前,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回中国,对刚诞生的“长三角”周刊情有独钟,指名要“长三角”周刊的记者前往采访宁波诺丁汉大学新校园的落成典礼:杭州、苏州、无锡、扬州、绍兴、嘉兴等有关部门都盛情邀请“长三角”周刊的记者前往采访;在镇江的报摊上,卖报者竟特意将《新民晚报》的“长三角”周刊翻到最外层,向过往市民推荐。“长三角”的长与短、软与硬,已初露端倪.引起了上海新闻界乃至“长三角”新闻界的关注,这里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20.
私立学校因其费用高昂又被人称为“高价学校”或“贵族学校”。随着私立学校在新闻媒介上频频亮相,一些地方出现了兴办私立学校热,据报载全国已有大中小学数百所。《新华每日电讯》4月12日刊登了一篇《给“高价学校”提个醒》的采访札记,表现出记者对当前这股办学热的冷静思考。私立学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机遇。稿子分析了私立学校兴起的历史大背景:“随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