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喻健 《新闻窗》2006,(6):63-64
新闻文学是以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为由头和题材,用文学创作手法创作出来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传播的,具有一定导向性和大众阅读品味的文学作品。新闻文学是随着报纸副刊的出现而诞生,又随着报纸副刊的繁荣而兴盛的,它是文学渗透副刊、新闻渗透文学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但随着电子媒体、网络媒体、通信媒体的迅速崛起以及报纸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传统的报纸副刊逐渐萎缩,新型副刊呈泛化、边缘化发展趋势,新闻文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副刊,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历来诸家办报都重视副刊。副刊有自己的个性(文艺性),又有与其它版面相同的共性(新闻性),报纸副刊既是文艺的,又是新闻的,具有双重属性。(一) “新闻”是报纸的本名,报纸副刊也叫新闻副刊。无论是文艺副刊,还是分类专刊,都属新闻副刊。副刊上刊登的文艺作品,应立足新闻,没有新闻的报纸便不成为报纸。副刊要在一张报纸上“站住脚”,要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靠得就是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决定于新闻,新闻是副刊的灵魂。所以报纸副刊与文艺杂志和文艺期刊是有所区别的,以纯文学、纯  相似文献   

3.
报刊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重视报纸副刊,历来是中国报纸的优良传统.然而,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日益丰富,副刊在纸质媒体中的地位和功能日渐萎缩.面对这种困境,如何办好报纸副刊成为传媒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特质性"的副刊可以探索出许多新路子,摆脱报纸的同质化.所以,副刊并非人们茶余饭后的点缀,它亦有其文化自觉与价值.日前,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就"报纸副刊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4.
刘元娟 《青年记者》2007,(12):82-82
乍一看,策划似乎与报纸正版新闻类板块关系更紧密一些,而与副刊关系不大,特别是文学副刊关系不大。报纸正刊为了及时反映新闻事件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需要进行精心策划,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副刊一般时效性新闻性不强,但有专家曾经说过:“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副刊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纸副刊进入新世纪后面临的最大尴尬是:与红红火火的新闻版相比,副刊阵地不断萎缩,影响越来越小。有些报纸甚至以取消副刊为进入市场的手段。今天,该怎样认识新世纪的报纸副刊? 笔者认为,传统报纸副刊存在三大通病:文艺化、作品化和标准化。从文艺化到新闻化,从作品化到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报纸副刊版与新闻版已成为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板块。走新闻化副刊之路,应该是报纸副刊的改革方向,也应该是报纸副刊从业人员在报业发展中应该具备的意识。党报副刊登什么,不登什么,要有一条明确的界限,不能因为是副刊,就不顾及社会效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发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伊犁日报》副刊正是基于先进文化的传播,在主题策划时围绕这一"中心"选素材、出题目,以此引起社会的关注,撑起"公信"这面大旗。  相似文献   

7.
报纸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为读者建设一块精神的家园。著名的报纸一定会办出著名的副刊,著名的副刊也一定能提升报纸的品位。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组成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版块。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央发出通知,决定改革领导干部活动的新闻报道,推进新闻改革,新闻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笔者认为,新闻改革首先要从党报改革入手,而党报的改革,要从新闻报道和副刊出版两个方面抓起。尤其是办好地方党报的副刊,对于提高党报宣传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引导区域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做报纸副刊的出版工作 我国报纸副刊起源于最初的补白性质的诗文。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创办小报《消闲报》,随报附送,当时  相似文献   

9.
史敏 《青年记者》2007,(6):49-50
曾经创办《明报》的武侠小说家金庸认为,副刊是报纸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据他介绍,在香港办报,有一个信念:新闻是攻的,副刊是守的,有大新闻出来,报纸的销路可能会增加5万份、10万份。大新闻过去了,销路要恢复原状,这时要保住大销路的话,就要副刊做得好。有大新闻时增加的读看到副刊做得好,以后就会常买报纸,成为老读。所以说,新闻是攻,副刊是守,新闻做得好,出了成绩,副刊守住,销路就上去了。所以,办好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报纸要增强服务性,这已经是报业的共识。如何提高服务性,很多报纸都做了有益的探讨。报纸是由一张张版面组成的,提高服务性首先要体现在版面的编排和设置上。笔者认为,在一版刊发重要的服务性新闻导读,将传统文艺副刊改为文化、旅游、健康、娱乐等内容的大副刊,是提高报纸服务性的两种有效途径。报纸的服务性,是靠刊登服务性新闻体现的。服务性新闻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其特  相似文献   

11.
副刊专栏的文化品位──兼谈各类新闻传媒的专栏设置王石所有的新闻传媒中,最早出现专栏的大约是报纸。而报纸上的副刊又似乎应该更多更权威地享有专栏的版权。1992年以来,南风频吹,经济腾越,各类新闻传媒都不甘落后。报纸扩版的扩版,增刊的增刊;广播电视则增加...  相似文献   

12.
李赢 《中国编辑》2005,(3):80-81
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新闻,副刊作品更注重语言的精致、词句的完美、立意的新颖,更讲求文化性。总的来说,副刊的文化性突出地表现在反映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色和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上。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报纸四大构件中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可谓缺一不可。一方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副刊就参与构建并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副刊是最能体现报纸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读者对报纸鲜明"个性"的把握,往往首先来自对副刊的阅读刊的"另类"思考。如今,在新闻出版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报纸的副刊版面急剧减少,这已成为报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副刊的读者在减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印象中,副刊是一个静态而具有文化气质的报纸板块。然而,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市场化特征,副刊,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的副刊已经逐渐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新闻特性,二是大副刊结构。新闻特性是核心,是本质,围绕这个本质  相似文献   

15.
报纸是新闻纸,办好新闻版是分内之事。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改版扩版实践中,都强调要突出新闻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也有一些报纸走了极端,大大压缩甚至砍掉了专副刊,引起读者的议论,有的作家还发出了“保卫文化副刊”的呼吁。根据读者建议,本期《前沿关注》专栏讨论“专副刊的定位与改进”,意在帮助大家进一步端正对专副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专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专副刊也要与时俱进,以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我们报纸上的专副刊定会五彩斑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报纸分为新闻版和专副刊版,新闻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副刊则是慢性的,软性的,它的特质是文化。报纸副刊在中国报业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在报纸副刊中刊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五四时期,报纸副刊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大批提倡民主、反封建的文章成为全国瞩目的舆论中心。如今,报纸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报纸在发展,副刊也在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7.
副刊作为报纸正刊新闻版的补充,在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作品问世、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报纸副刊编辑,在办刊理念中应该具备三种意识,即新闻意识、主动策划意识和与读者互动意识。  相似文献   

18.
重视报纸副刊,历来是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我国的报纸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越来越在传播先进文化、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已成为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板块。纵观当下地方党报副刊,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6月1日至2日,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0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这次评奖活动,是自1998年首次将报纸副刊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系列以来,举行的第4次评奖。为了与中国新闻奖的总序数保持一致,采用了统一的“第十一届”序号。在全国2000家左右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大部分都辟有文艺副刊。随着报纸为适应人民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调整,以及报纸多版化的发展趋向,报纸文艺副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新闻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委会,顺应副刊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左林 《新闻前哨》2005,(9):36-37
报纸的副刊,在中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由报纸的编辑们在新闻的后面刊载少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创刊到现在,中国报纸的副刊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新闻史上,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亮丽多彩的风景线。报纸副刊培养了好几代的青年作家,同时也教育和滋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报纸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