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世家贵族地主阶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朝历史上所出现的世族政治,在中西方封建社会史上,都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对世族形成的社会条件及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世族政治的思考.地主封建制社会初级阶段的三大特点,即地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不发展、宗法制、以及政治结构的高度集中与垄断,是世族产生的基本前提,从时间上言,世族的产生可上溯到西汉.两晋南朝世族政治的出现,除社会形态的基本作用之外,还受决定于封建国家政权在统治者间的移接方式.这种移接方式,使整个社会在不稳定中保持了稳定性,使世族在变与不变之中保持了自己社会政治地位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南朝时代的幼王出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王出镇是南朝历史上产生的一独特的政治现象,具有反世族政治的色彩.客观上它是南朝政局动荡、皇权移换迅速的产物,主观上则蕴含着南朝君主企图抵消世族政治、提高宗室地位、加强皇权的动机.在风云变幻的南朝政治舞台上,在纵横交错的统治阶层内部斗争中,出镇幼王既是皇权倚重的筹码,又往往是胜利者祭坛上的牺牲.它诞生于南朝政治,又给南朝政治带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秀莹 《文教资料》2009,(26):95-96
在南朝,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把寒人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和支持者,通过提高其政治地位,使之参与中央政权,以此打破高门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都与皇权政权密切相关。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走上了与门阀士族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并服务于门阀政治。然而,皇权一直对它顽强地发挥影响与作用,并最终在皇权的作用下不得不走向衰微。魏晋南朝时期,尽管门阀大族努力经营自己的政治模式,但皇权政治仍然是社会历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5.
绪论 以魏晋至隋唐为中国"中世纪"的学说,对当时国家权力的分散倾向多有关注,而围绕封建制的议论便是其中之一. 例如,本田济先生分析了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封建论,认为当时的封建论是期待皇族子弟作为皇室屏藩发挥作用的一种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时代正朝着带有中世纪性质的和封建(feudal)性质的时期发展."[1]另外,作为沈约《宋书》史论(沈约对南朝宋、齐时期社会政治体制的见解)研究的一部分,川合安先生对沈约的地方政治改革论进行了考察,发现沈约在《宋书》的史论中,对皇帝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加以批判,阐述皇族屏藩皇室的意义,主张有必要给官僚机构更多的权限,并认为"分权主张的历史,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的封建论",进而在对魏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封建论进行分析以后,指出沈约的地方政治改革论,是对魏晋封建论的继承,存在着强烈的分权意向.  相似文献   

6.
政治监督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力量基础.政治监督的力量来源于民主力量,民主力量对政治监督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对权力的科学划分和配置.公众要划分国家政治权力,就必须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而要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民主的力量就必须强大于国家政治权力.为了保证这种强制和约束的有效实现,公众首先必须要控制和决定国家权力的运行.这种由公众决定并制约权力运行的政治就是民主政治.当公众实现了对统一的权力进行彻底的划分,对政治力量进行均衡的分配后,各权力相互制衡的政治关系才能形成.制衡政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权力滥用.制衡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必须通过民主政治来确立.  相似文献   

7.
试论魏晋时期的返儒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以来儒学渐衰,尚老庄而弃经典、重真情而轻礼法成为士子风习。但是,由于维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世族地主权力竞争、标明身分的政治需要,玄学发展中的内部否定及儒玄兼融交流状况使魏晋时期形成明显的返儒倾向,儒家文化传统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延续传承,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逐渐趋于有序化、正常化,为以后儒学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朝时期,在众多的门阀世族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族:他们没有深远的资历声望,也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既不像王、树等一流高门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左右前政,也不象话、庚等新起门户把握历史机遇,迅速起。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家族却以自己独异的家族特征构成了“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为魏晋时代这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拣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便是对魏晋时代思想素识、社会风气乃至生活习俗都产生丁深刻影响的陈都尉氏(今河南尉氏县)的阮氏家&。一、伍年赢族筑波场研究一个家族的历史,不可能回避其姓氏来源.关于阮氏的起源,古代诸…  相似文献   

9.
北魏时期存在着一个南朝流亡士人群体,主要由四部分人组成,即东晋南朝宗室亡命人物;南朝世族流亡人物;叛逃入魏的南朝军将及其僚佐;南北战争中被俘的南朝人士。北魏对南朝亡人虽多加提携和利用,但暗中却加以歧视和提防。从其客观作用看,南朝亡人在转输江左文化、典制诸方面贡献颇大,促进了北魏的汉化。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位居世族之首的琅Ya王氏以儒家思想为其核心思想信仰。尽管这一核心思想曾受到魏晋时期“玄风独振”和东晋南朝玄,释,道盛行的强烈冲击,甚至在形式上还为上述几种思想信仰所掩盖,但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其地位,其家族也因此能在南朝中后期先于其他家族完成在多种思想合流基础上的儒学回归,并为这一家族思想在隋唐时期的延续作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1.
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世族阶层的逸闻趣事,一般来说,该书的文学价值为历代研究者所重视,而作为魏晋个人主体意识觉醒的文本形态,其美学价值同样重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世说新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进行论述:一是身体美的自觉;二是言语的艺术和思维的乐趣;三是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吴芳仪 《文教资料》2010,(5):112-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在朝政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寒人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关于寒人武夫进入仕途这方面,过去较少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南朝梁陈时期寒人武夫的人生经历,总结归纳出他们直接进入仕途的三种途径.并指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凭着过人的才能,可以造就个人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力推行国家政权建设,其行政权力不断向农村下沉.作为江南市镇的中心地之一,民国时期南浔镇保甲制度的重建、乡镇行政机构的健全、农村商绅精英的官僚化、国家对自治组织的渗透和控制等过程均反映了市镇公共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权建设中的各种权威性影响要素对市镇原有的政治治理模式产生了冲击,促进了市镇治理结构的转型,体现了国家力图通过整合基层政治来进行政权建设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魏晋咏物诗的发展虽没有达到极盛,不能代表六朝咏物诗的最高水平,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南朝咏物诗有着先导作用,为南朝咏物诗高潮的到来作了很好的铺垫。魏晋咏物诗在咏物诗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意义,是六朝咏物诗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发展过程中,血缘和宗法的影响极为重大。宗法性势力对地方政治的影响姑且不说,仅就中央而言,封建君主往往凭依血缘关系,采取种种手段,使皇室成员参与政权统治,以之作为拱卫皇权的可靠力量。由此而产生的亲王政治成为中国封建体制下(尤其是封建社会上半期)集权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一、齐初宗王政治的背景南朝时期,世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逐渐为皇权政治所取代,大族凭陵皇室已成为历史。然而,世族仍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并对皇权政治予以重大影响。刘宋末期,以军功起家的萧道成为纂夺皇位,…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疫病肆虐,士人饱受折磨。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及南朝梁刘孝标的注解中,记载了不少名士与疾病的内容,诸如名士所患身体疾病的情况、名士的“省疾”活动、名士称疾与政治的险恶等等。《世说新语》及刘注中论及的疾病,与时代审美风尚、朝廷政治活动密切关联,既展现了魏晋名士简脱放诞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人情诈伪之下士人远离政治话语中心的价值选择,是我们解读中古文学与疾病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南朝与魏晋抒情小赋的抒情特色有很大不同。在魏晋抒情赋中,抒情中参杂议论、描写、叙述性语言,情景交融的意象建构仅是一小部分而已。南朝抒情赋也继承了这些方式,不过出现了新的变异:其一,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全篇,剔除了许多显示逻辑意味而不指代实在意象的虚词,叙述性和描写性语言明显减少;其二,南朝赋重韵——情韵与境界;其三,南朝赋中“诗眼”的运用。正是因为南朝赋的这些抒情特色,使它更接近文字简约、意境鲜明的五、七言诗歌,而不仅仅是“抒情”。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朝时期 ,社会上盛行“重孝”之风。大量文献记载足以说明此时“重孝”之风的普遍性和社会性。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 ,既有社会的因素 ,又有政治、思想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唯物论思想,是在和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唯心论(魏晋时期)、主张“神不灭”的宗教唯心论(南北朝时期)作斗争中发民起来的。在魏晋时期,曾经有过一阵注解“易经”和”老子”的运动,他们吸取了老子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注解。这运动代表了当时的豪门世族的要求。他们想把当时整个政治放在豪门世族手中,使君主“无为”,仅仅成为他们的工具。这个要求反映在哲学上便成为唯“无”哲学。它的代表人是何晏、王弼、荀粲等。他们曲解老子哲学,只提到“有生于无”,故意丟掉”有无相生”,并从而认为”无”是老子思想的中心;同时又说“圣人体无”,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中心。何晏以这个意义去注解“论  相似文献   

20.
政治监督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力量基础。政治监督的力量来源于民主力量,民主力量对政治监督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对权力的科学划分和配置。公众要划分国家政治权力,就必须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而要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民主的力量就必须强大于国家政治权力。为了保证这种强制和约束的有效实现,公众首先必须要控制和决定国家权力的运行。这种由公众决定并制约权力运行的政治就是民主政治。当公众实现了对统一的权力进行彻底的划分,对政治力量进行均衡的分配后,各权力相互制衡的政治关系才能形成。制衡政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权力滥用。制衡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必须通过民主政治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