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把“现代化”之中国特色推进到超越性和科学性新高度,成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对标下,文化强国建设拥有了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上,具有巨大人口规模的现实立足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锚定、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价值遵循、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生态向度、中国与世界同发展的百年经验。要以立心立魂、凝心聚力、崇德向善、守正创新、讲好故事作为实践追求,走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
结合雄安新区建设的新探索,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审视未来城市发展之路,应注重从生产向度、空间向度和主体向度上推动未来城市发展。在生产向度上,未来城市发展要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双向互动,以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为引领,合理运用资本力量;在空间向度上,要积极调整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群组团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主体向度上,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和调整,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伟大发展道路。在理论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和东方社会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合理谋划的实践之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之路,是和平发展的实践之路;在价值逻辑上,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丰富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同时,为世界社会主义带去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人民至上具有深厚的伦理思想渊源,蕴含丰富的时代伦理表达和深刻的伦理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价值之基,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向度.从思想渊源上讲,人民至上肇始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从时代表达上讲,人民至上完整回答了“我是谁”的道德本体论问题、“依靠谁”的道德主体论问题和“为了谁”的道德价值论问题.从精神辨析上讲,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情与理的交融、义与利的兼顾和德与法的并举.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道德发展的伦理向度,具有科学性与彻底性,受到人民群众认同并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从“和解”到“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向度;从“以物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的向度;从历史向现实、未来,表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向度;从中国向世界,显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向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创新性历史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论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价值观有着鲜明的主体向度。毛泽东终其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领导活动总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出发强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着眼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从认识运动的规律入手强调集中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其思想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鲜明特点,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政教育的使命。人的道德修养是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既要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同时,应重视道德的实践生成机制,在知行合一中促进人的道德养成。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面临文化自信与文化碰撞并存的境遇,以及引导中职学生从“坐而论道”走向“起而行之”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应树立文化向度、发展向度、实践向度,建构“三维一体”的育人模式,从而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特征,特别是以科学主义为标志的工具理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以接纳和吸收现代性的工具理性主义之精神为向度。把倡导工具理性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科学和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奠定文化氛围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西方曾把文艺复兴时代人的觉醒视作世界现代化的起点,不过工业革命以降的西方现代化逐步陷入物化状态,在追求抽象的自由平等过程中反而受制于"物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现代社会发展方向和人的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百年现代化史充分体现了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这个人的现代化主题,同时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人的现代化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特质,仍然可以用毛泽东在阐明中国革命之特色时所使用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不仅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践逻辑的一脉相承。当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更应发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凝心聚力的作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紧迫性和使命感,人民是文化强国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享受者。因此,从多维层次去关注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能充分体现人民强、国家强、文化强的文化发展逻辑,反映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完善和提升现代大学治理的进程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大学文化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推动大学文化治理现代化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紧扣对象、形式与组织的三维向度,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多渠道多方向提升文化治理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的协调与善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的根本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体现了科学的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程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了科学的实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了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之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提供了借鉴,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了科学的世界向度。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盐池县这些年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始终把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服务,如何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之乐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语言服务在国内外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医学语言服务人才短缺,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的外语教学改革举措,提出了智慧型"医学+语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下,高校人才培养要谋求创新和智慧之路,从培养对象、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转变提出了一些思考,一方...  相似文献   

17.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概念中的重要命题。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人民美好生活全面实现的关键向度,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尺度。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与人的本质规定,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出共同与差异的有机统一、共建与共享的耦合互动、阶段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结合等主要特征。当前,应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建设美好社会以及优化生态结构,协同助益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有关论述,提出了"构建老年大学和谐文化是老年大学科学发展的关键"的中心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用和谐环境文化实施"服务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环境"的和谐;用和谐精神文化实施"教学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社会"的和谐;用和谐制度文化实施"管理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人"的和谐等等老年大学和谐文化"育人"的运作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大地伦理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把是否"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新的道德标尺.在观念向度上,"土地伦理"尝试将伦理观的视域从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向度上,"土地伦理"实质是要将人类在共同体中征服者的角色复归为共同体中平等一员的角色.大地伦理学主要遭遇"休谟问题"和"环境法西斯主义"两个方面的严厉批判."休谟问题"是大地伦理学遭遇的理论困境,"环境法西斯主义"是大地伦理学遭遇的现实困境.大地伦理学尽管自诞生以来面临种种质疑和批评,但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深刻反省了近代发展观的负面性,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自然环境相对封闭,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地方办学,如何在名校众多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空间。湖北兴山一中的答案是:"走文化立校的内涵发展之路"。走文化立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就是用文化濡染人、熏陶人、感染人,进而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万众一心的办学合力,并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把学校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学校获得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恒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