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溶散性     
张炎冰 《钓鱼》2014,(9):8-8
溶散性,商品饵状态之一,与持钩性相对应。传统钓鱼用蚯蚓、虾、玉米、米饭粒做钓饵,持钩性强,挂钩后不会溶散。悬坠钓组用粉状商品饵,须经过兑水、搅拌和存服一段时间后才有黏性,才能装到钩上。然而原材料不同,以麸为原料的商品饵1:0.6~0.8兑水,持钩性强,不容易溶散;薯类饵吸水率高,1:1.1~1.4兑水,持钩时间短,溶散快,必需多揉才能产生黏性;麸薯复合饵1:0.9~1兑水,揉多了黏,揉少了松,溶散快慢掌控容易。  相似文献   

2.
署类饵     
取煮熟的红薯去皮切成骰子大小,装钩后沉底钓鲤鱼;换成无味的马铃薯则会有草鱼、鳊鱼咬钩;用小钩,挂切成小块的熟芋头,专钓大鲫.传统钓鱼用自然饵,其中薯类饵都要经过蒸煮切,否则无法装钩. 台钓后用商品饵了,包括藻类饵、薯类饵、麸类饵以及麸薯合一的复合饵都是粉状,经兑水,揉搓后静置一段时间就有了黏性.于是上饵方式变了,改装为搓,继而有了拉饵.  相似文献   

3.
兑水量     
张炎冰 《钓鱼》2011,(15):19-19
商品饵必需经过兑水、搅拌、存服等一套程序形成黏性后才能装到钩上。为了方便,也为了突出钓饵的状态,鱼饵的外包装上都标志了兑水量(也称饵水比)。  相似文献   

4.
膨化微粒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1):18-18
与热温控发酵的悬浮性颗粒饲料和能悬浮淤泥的麸粒饵不同,膨化微粒饵不浮于水,是沉底的。膨化是生产工艺,渐进式缓慢吸湿,微粒区别于粉状和片屑状,大小如小米或米粒的1/16,硬,兑水前挤捏不碎,兑水10分钟揉搓仍有颗粒感,存服25~30分钟吸足水分了,微粒才消失。  相似文献   

5.
开铒     
《钓鱼》2012,(11):18-18
以米豆麦黍薯为原料的商品饵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静置存服后才能完成装钩。可是商品饵的黏性、比重不同,除了控制兑水量和适当揉搓之外还得加入必要的辅料和添加剂才能有合理的状态。另外,随着鱼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醒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2):23-23
以米豆麦黍薯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经烘焙研磨后成为粉末,再添加增味剂和必要的状态调和剂就成了商品饵。由于原料的吸湿率不同,以及添加成分必须被水溶解后才能被鱼接受,所以商品饵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醒酵的过程才成为钓饵。不过商品饵都注明或提示:取本品1份,加水0.8~1.1份,均匀搅拌后静置3~5分钟,然后根据个人习惯揉团作搓饵或拉饵使用。其中“静置3~5分钟”是为了充分湿透,  相似文献   

7.
底浮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2):20-20
轻饵重饵是相对的,可是不标示比重的商品饵就只能以兑水量为准了。饵水比1:0.5~0.8的是重饵,1:1~1.5的是轻饵。重饵多用于搓饵钓底,轻饵以薯粉、轻麸为主,结合状态的调整可从水皮钓到水底。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水底淤泥厚,两钓位相隔10米,一人搓饵钓钝,中鱼都是鲤鱼,一人拉饵钓灵,鲫鱼、鲤鱼连着上,而且都是中上钩。  相似文献   

8.
开饵     
张炎冰 《钓鱼》2012,(11):18
以米豆麦黍薯为原料的商品饵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静置存服后才能完成装钩。可是商品饵的黏性、比重不同,除了控制兑水量和适当揉搓之外还得加入必要的辅料和添加剂才能有合理的状态。另外,随着鱼情的变化,主诱时需要松散、炸裂、雾化,主钓时需要松黏适度、轻重合理的状态,如果钓饵不在状态或过了状态,效果就差了。  相似文献   

9.
状态粉     
张炎冰 《钓鱼》2011,(17):13-13
鱼饵的物理状态主要有三个指标构成:比重、兑水量和黏度。比重小的饵,如原料为薯粉、轻麸、豆粕的饵吸湿性强,兑水量都在1:1左右,可是粘结力差,必须多揉才能有较强的附钩性。  相似文献   

10.
搓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8):17-17
“台钓”和池钓竞技基础技术之一。在鱼饵为粉状时,按一定比例兑水,待吸足水分后略作搅拌,再存服一段时间后将饵合拢成团。装饵时以握竿之手卡着坠或提住子线,另一手从饵团中撮起一点饵,以中指、食指配合拇指将饵卡在食指与中指的第一关节之间,然后使钩落在饵上,转动拇指使饵将钩裹住,再三指联动搓成卵形。也可以一次撮饵,先将饵搓成长圆柱,然后以拇指指甲切成两段后再完成搓饵。  相似文献   

11.
软饵     
张炎冰 《钓鱼》2011,(18):21-21
用商品饵做钓饵,制作简单,只须按包装袋上标明的饵水比兑水,然后搅拌、存月艮就能搓到钩上。可是饵大了鱼吸不进嘴、硬了又会挡口,就是鱼吸进了嘴也会吐出来,所以“台钓”要求钓饵“软如耳垂”,入水后3分钟内不会溶化。  相似文献   

12.
湿饵     
张炎冰 《钓鱼》2014,(4):10-10
又称成品饵、方便饵、傻瓜饵或智能饵,特点是开启即用,不需兑水搅拌就能挂钩钓鱼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商品饵都是粉状,需要按比例兑水,然后经搅拌、静置才能装钩。其中兑水多了少了,静置的时间长了短了都会对钓饵的状态产生影响。另外主诱和主钓分别添加哪些辅料,加多少,也颇费心思。总之看似简单的炼饵过程,却是钓鱼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相似文献   

13.
吴芜 《钓鱼》2007,(4S):18-19
鱼饵外包装上的说明文字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配方成分、饵水比例、制饵程序、装饵方式。然而钓鱼人发现,鱼接受和拒绝钓饵还与它的状态有关,好鱼饵未必就有好效果;饵水比例1:0.8是它的基本型,丛杰钓鲫每搓饵一次总要3个手指湿一下水,这里的巧妙是饵水比例扩大,作用是软化钓饵、控制雾化、增强适口;五指分开搅动30次与快速搅拌1~3分钟,那个合理?  相似文献   

14.
糊饵     
张炎冰 《钓鱼》2014,(7):13-13
商品饵以粉状居多,虽说是开袋即用,但进入状态有个过程,没有严格的顺序,兑水量多一点少一点,以及存服时间短了,都会影响其效果。糊饵呈膏状或糊状,多装在牙膏形挤管或软质塑料管中。使用时旋开前盖或切去塑料管封口,以挤牙膏方式挤出就能装钩了。  相似文献   

15.
华歆 《钓鱼》2003,(22)
钓什么鱼用什么饵,是指饵的香型和味感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钓饵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因为钓饵状态对诱鱼和鱼讯产生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味”饵的主要物理特征是:膨胀度高、可塑性强、变化灵活性大。“本味”饵兑水后让饵存服一段时间,然后用手指按一下,瘪下去的凹坑会出现反弹。钓饵要有弹性,否则入水后不会松散,如果层层散落,饵重损失太快,钓组的稳定性又受到影响。钓饵膨长有两种形态,一是膨胀造成外层渐次剥落,形成颗粒悬浮或下沉;二是触底炸裂出片块状碎屑,但不管哪一种,钩上应仍保持着足够的饵重,即所谓附钩性。“本味”饵属第…  相似文献   

16.
复合饵     
张炎冰 《钓鱼》2013,(4):14-14
鱼饵味、形、态缺一不可。池塘喂麦麸、菜籽饼、米糠等碎屑状饲料,用麸类饵,喂麦子、玉米等颗粒状饲料,则用米饭粒、浸胖的麦粒、玉米。不喂食的自然水域就近取饵,蚯蚓、水蛭、蚱蜢、虾、面团、煮熟的红薯等。钓缺少生活经验的幼鱼、小鱼用薯类饵,雾化招鱼,拉饵制胜。钓成品鱼因鱼择饵,味对了形不对,形合适味不对,  相似文献   

17.
黏饵     
张炎冰 《钓鱼》2011,(21):32-32
黏是钓饵的基本状态。台钓之前除了诱饵松散,采用植物性钓饵时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蒸煮,然后切块或揉捏后才能装到钩上。这样制作的钓饵都比较黏,具有入水不化不散、持钩时间长的特点。为了省却制饵麻烦,用米饭粒、浸胖的麦子、煮熟的玉米粒做饵也是以黏为基础的。传统钓鱼用黏饵是因为坠钩沉底,鱼标不反应饵重变化。钓饵松散了,从钩上...  相似文献   

18.
汤昕东 《垂钓》2009,(5):34-35
问:我想开一种拉出饵团比较大的拉饵钓底,请问该如何配制,又该注意些什么?答:在开饵前我们对水情、鱼情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按照“拉饵=基础饵+状态饵+拉丝粉”的基本方法进行调制。这里所说的“基础饵”是指麸类、谷物类等植物类饵料:“状态饵”是指雪花粉、膨胀粉、烤麸、拉丝粉等,以改变饵料的状态和味型。掌握了这一基本方法,通过合理搭配,我们就可以开出有针对性的符合鱼情的拉饵。关于你想开出一种饵团较大的钓底拉饵,可以在基础饵中适当多添加一些粗颗粒的谷物类饵料等,加入适当比例的拉丝粉,就可以调出比较饱满圆润的拉饵来。  相似文献   

19.
吴芜 《钓鱼》2014,(17):12-14
“不吃不吃加点药”是十余年前王永贵在太原的一个比赛中说的。当时的情况是:比赛进行到一半,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的饵团失去水分,钓饵硬了,鱼吸饵受阻,中鱼率下降,必须重新开饵才有软黏适口。可是开饵耽误时间,于是王永贵将饵团掰碎,一边兑水搅拌一边虚张声势,喊着“不吃不吃加点药”。两侧钓手不明就里,以为他真的加了什么小药。  相似文献   

20.
刘定龙 《钓鱼》2010,(12):22-23
夏天手竿钓鲢鳙很容易。不论是台钓还是传统钓、浮钓还是底钓,只要你用了略有雾化的饵,哪怕是大比重的喂鱼颗粒饲料、颗粒状鲤鱼商品饵、粗片状的超诱和麸类的饵料,只需保持一定的抛竿频率,在单位时间里保持一定的用饵量,要想不钓鲢鳙都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