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佛教的医疗救济慈善事业非常兴盛。佛教徒的出家,既是个人试图摆脱尘世的羁绊求得涅盘,也已从血缘宗法家族丛网中走了出来,以世间大众作为普渡的对象,其慈善思想和行为带有广泛的普世性、社会性及人间性。唐宋时期屡见于史籍记载的"福田院"、"悲田养病坊"等,是一种或由寺院僧人独立建置经营,或由政府资助督办、由寺院僧人具体住持经办的医疗救济慈善机构。论文对此进行建置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代佛教盛行,官方佛经抄写活动频繁,与官方佛经抄写制度关系密切.通过研究表明:唐代官方佛经的抄写有专门的组织,由官方寺院及僧人、官方抄经机构及地方政府完成.官方佛经在进行抄写时,有一整套严密的抄写流程,并由专职政府官员对其流程加以监督,同时政府有完善的后勤供给措施来保障佛经的顺利抄写.总之,唐代官方佛经抄写制度具有严密、完善、规范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或是空间场景主题化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洛阳邙山、偃师平原、龙门西山出土的六件中、晚唐石刻,对其中的佛教信息进行了梳理.作者通过归纳认为这些石刻记事的内容表明:中、晚唐时代的洛阳,妇女多有在家信佛的习尚;受到家庭信仰习尚的影响,唐代妇女无论老幼每有出家从缁的;唐人倾信佛法的群体,多以寺院为思想寄托;中原地区在会昌法难之后,仍有东都安国寺、宁刹寺、敬爱寺、嵩山会善寺、般若寺、龙门奉先寺、河阳万岁律院等佛教寺院香火有绪,传灯不辍;唐末、五代之动乱后,封建政府对佛教寺院一仍行使着地政税收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6.
佛教发展到唐代,极为鼎盛,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纷纷礼敬三宝、信奉虔诚.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多涉足释教,他们的崇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或游宿寺院;或与僧交游;或在日常宗教实践中进行斋戒,诵经念佛,抄写佛经;又常有斋僧之举.崇佛文士还与志同道合之僧俗结社;并撰写了大量的释教碑、游记序文等佛教相关作品.其日常崇佛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僧人不仅享有优惠特权,而且占有大量田地、牧场,拥有一定数量依附人口,寺院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僧人的管理力度,由僧俗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把僧人管理纳入世俗法律范畴,僧人有度牒、寺籍和户籍.西夏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也不例外,只要占有土地就要按法律规定像世俗百姓一样纳税服役.一些僧人在向国家纳税服役的同时,还受寺院役使,成为寺院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说,西夏僧人并非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相似文献   

8.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日盛,寺院藏书逐渐兴起。本文从佛教传播、佛经翻译对寺院藏书的影响,寺院藏书的特点,寺院藏书的管理与应用这几个角度对汉魏晋南北朝寺院藏书做出论述,以期对今后的寺院藏书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9.
近日,何孝荣先生的大作——《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洋洋洒洒75万余言,首先简要论述了明代以前北京佛教寺院的修建、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和考证了明代北京寺院的修建情况及具体演变,并深入分析了帝王、后妃、宦官、僧人、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城市商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的房产租赁业也活跃起来.除了民间商业行为,政府也积极参与房产租赁活动.梳理史料可以确定一些参与公房出租的政府机构名单.根据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同.公房出租可分为直管房出租和自管房出租.政府管理的直管房产为租赁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房源,其所得的租金也有效补充了政府财政收入.自管房产由学校或寺院进行出租,所得租金收入归学校和寺院所用,满足他们的日常开支.  相似文献   

11.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第77页,出现了一幅河南洛阳白马寺的插图(如下图),图下释文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老城以东12千米,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现存古迹为元、明、清时所建。”笔者认为,依据现在的史料,释文中“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已不合时宜,换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或“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会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莆田地区佛教建筑历史悠久,现存许多各级重点保护寺院,文物遗存数量较多.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及相关资料整理,对影响莆田佛教建筑形制特征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概括,并立足于新的历史环境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以来 ,作为对广泛社会变革的反馈 ,日本佛教在内部组织、寺院经营、传教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多方面作出适应社会的变革。其变革特点是 :日本佛教被政府严格控制 ,日趋世俗化 ,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7,(4):63-69
苏轼的寺院碑文书写,表现出多层面的佛教诉求:心系丛林,寻绎佛教真谛;反躬自省,审视生命本相;立足当下,探究济世价值;荐福先人,滋养人伦情怀。这种多维度的精神面向,是由苏轼作为居士、迁客、儒者和人子的文化人伦身份决定的。苏轼关于寺院的碑文在朝廷、士林和民间三个维度层面彰显了佛教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7.
柬埔寨以释迦牟尼诞生日为纪元,每年佛历五月,公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为新年。新年期间各寺院都挂起佛教的五色旗帜和白色的鳄鱼像旗帜,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到寺院朝拜,并在长老指点下在寺院周围筑起五个或七个沙丘,预祝五谷满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书对唐宋时期民众的种种赛神活动、赛神仪式加以考释,并论及了归义军政府和佛教寺院 对赛神活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