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的姑姑     
我很喜欢姑姑,姑姑性格开朗,与人说话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显得亲切随和。她是个勤劳善良的热心人,很爱帮助人。姑姑自己开了一所幼儿园,她像母亲一样用心爱着她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们吃上一顿可口营养的饭菜,姑姑经常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为了教会孩子们做一道题,姑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每一个孩子都明白了,姑姑对小朋友的耐心有时真叫我感到有些失落。因为姑姑毕竟是我的姑姑。去年暑假的一天,姑姑说好带我去游乐场玩,一想到自己即将在游乐场里尽情地坐一次“疯狂老鼠”、开一回碰碰车,还有水滑梯…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美德,这种美德一直轻轻地荡漾在我家。 我爷爷84岁了,奶奶74岁。他们的牙齿都只剩下两三颗,脸上布满皱纹,如同一条条小鱼。爷爷走起路来颤颤巍巍,需要靠轮椅做帮手。爷爷奶奶有三子一女:大伯、二伯、姑姑和我爸。平时,除了大伯,其余的子女都不在爷爷奶奶身边,但他们都牵挂着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3.
刮痧     
这个星期,居住在莆田老家的奶奶、大伯、姑姑、姑丈来我们家玩。我们早早做好了准备,像接待贵宾一样热情地招待了他们。晚上9点,大伯的头痛了起来。满头银发的奶奶看了,说:“可能是着凉了。”便要给大伯“刮痧”。“刮痧”是一种中医治疗感冒的的方法,就是用牛角梳沾上风油精在  相似文献   

4.
雯雯是一个不到五岁的女孩,她很倔强,几乎对任何人的意见都会表示拒绝。例如:要她叫“伯伯早”,她偏不叫,直到父母大喝一声,她才带着哭声委屈地叫一声;但不要她叫时她却偏要叫。邻家伯伯下班回来,她一高兴就“伯伯,伯伯”连续不断地叫。叫她不要再叫了偏偏还要叫下去,直到父母站在她面前厉声呵斥,她还不甘心地再叫几声才停止。“怎么啦,我偏要这样!”是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虽然你的孩子的具体表现可能和雯雯不同,但是类似雯雯这样的“任性”可能每位父母都经历过。  相似文献   

5.
有时候,我真的怀疑父母之间是否有真爱。他们天天忙于赚钱,为我和弟弟支付学费。他们从未像我在书中读到,或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互诉衷肠。他们认为“我爱你”太奢侈,很难说出口。更不用说在情人节送花这样的事了。我父亲的脾气非常坏。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他经常会发脾气。一天,母亲正在缝被子,我静静地坐在她旁边看着她。过了一会儿,我说:“妈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她一边继续缝着,一边回答道。我低声地问道:“你和爸爸之间有没有爱情啊?”母亲突然停下了手中的活,满眼诧异地抬起头。她没有立即作答。然后低下头,继续缝被子。我担心伤害了她。我非常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后来我听见母亲说:“苏珊,看看这些线。有时候,你能看得见,但是大多数都隐藏在被子里。这些线使被子坚固耐用。如果生活就像一床被子,那么爱就是其中的线。你不可能随时随地看到它,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爱是内在的。”我仔细地听着,却无法明白她的话,直到来年的春天。那时候,我父亲得了重病。母亲在医院里陪了一个月。当他们从医院回来的时候,都显得非常苍白。就像他们都得了一场重病一样。他们回来之后,每天的清晨或黄昏,母亲都会搀扶着父亲在乡村的小路上漫步。父亲从未如...  相似文献   

6.
为人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是,最近有一个“教育妈妈”“教育爸爸”说法,却有着另外的意思,含有明显的否定意义。被称为“教育妈妈”和“教育爸爸”的父母,他们所关心孩子的教育都会集中在哪些方面呢?仔细分析一下,几乎都是集中在学校教育上,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的考试和升学极为关心。他们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或喜或忧,为让孩子上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等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许多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只是孩子的升学。他们是自己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还一个劲儿地问我孩子到底出…  相似文献   

7.
清贫是福     
我们家是个教育“世家”。说“世家”,是因为我爷爷就曾担任村里的教育主任,我伯伯、父亲、姑姑皆为老师, 到我这一辈,我伯伯家的两个孩子也当了老师,我的妻子也是人民教师。我因为伺弄文字多年,也有时候被人叫声“老师”。身在教师家庭,作为丈夫,我对教师的艰辛理解得最透。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风范     
我们四川家乡有一种风俗:生了孩子,父母怕养不大,就替孩子找个干妈。好像有了干妈的呵护,孩子就能消灾免难,茁壮成长。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母亲给我们各自找了一个干妈。于是我们就管干妈叫“妈”,管父亲叫“伯伯”,管母亲叫“娘”。 娘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的一户书香门第。她的伯  相似文献   

9.
我曾这样问过班上的孩子:“爸爸妈妈爱你们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爱——”“他们是怎样爱你们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小女孩回答说:“我烦透妈妈了,早上我要穿裙子,她不让,还打我。哼,还爱我呢!其他孩子也高声应和起来,班上气氛热闹极了。没想到这个活动演变成了“控诉会”,我大吃一惊,孩子们为什么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呢?  相似文献   

10.
从小到大,每次我要出门时,母亲都会提醒我:“孩子,系好你的鞋带。”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提醒我系好鞋带,她提醒我的是作好充分的准备,再踏上征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这就像千辛万苦找到  相似文献   

11.
在工作中,每年我都会接触一两例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学生.因着这些学生,我与他们的父母产生了联系.这些父母在突然面对孩子的疾病时,会出现接受不能,情绪剧烈变化的情况.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当孩子出现异常状况时,孩子的父母同样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因为那时的他们,不见得比孩子刚强多少.C便是当中的一个.接下来,我就以C为例,来呈现一个普通的母亲在遭遇孩子患上精神类疾病时的情绪变化过程,以及专业的支持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精     
有一次应邀在电视节目里作嘉宾 ,谈论的话题是“今日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下一代”。我的说法是今天的年轻父母们比较开化 ,比较民主 ,对“下一代”管制得不太苛严生硬 ,也没有太多隔辈的距离和沟壑感 ;他们的生活优裕了 ,心态比较年轻 ,所以和自己的孩子之间往往能像朋友一般自在相处……不料 ,节目推出去没多久 ,我就出乎意料地收到一些年轻父母的来信 ,他们信中居然以苦乐参半的心情 ,得意又失意、无奈又嗔怨地告诉我 :“像朋友一般相处 ,实在是我们当父母的没有办法、也没有威严威信的结果。孩子太聪明太顽皮太狡猾了 !我们说不过他 ,震不…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此以往,他们对这种情感便会由自然接受到逐渐厌倦。事实上。多数孩子并不理解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对围在他们身边转悠唠叨的母亲,总是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为了让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理解自己的母亲,更加日热爱自已的母亲.我决定在班内召开一次“母爱如水”的主题班会.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引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  相似文献   

14.
思念     
除夕下午,好友打电话,向我祝福新年的到来。可是,从他声音中听不出喜悦,相反,却有丝淡淡的忧伤。  又过几天,见到他。他满脸真诚:“好羡慕你在过年的时候能回家看看。那天给你打电话时我独自在父母家里。如今父母都不在了,那也就不成其为家了。父亲是前年走的,母亲是年前走的。孤孤零零我就无家可归了。”  是的,父母那样无私那样慈爱地一同陪你走了二三十年,突然有一天,就再也见不到听不到他们了,心中就像被挖走一块肉一样,痛彻肺腑。他还告诉我,在看电影《回家看看》时,他哭了。堂堂一七尺男儿,铮铮一国家警察,在至…  相似文献   

15.
家有犟牛仔     
幼儿大多具有反叛性,而许多时候,当他们做出一些令家长感到困窘或烦恼的事情,家长都会懊恼地想“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这样顽皮?为什么他完全不像我?”有这些想法的家长实在不少,但若经常这样地想,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以下是一些家长在教养子女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为何我的孩子总不像别人的孩子?. 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性。你应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为何他总在公众场所令我丢脸? 孩子在公众场所哭闹,令父母束手无策是常有的事,但不要因此而感到尴尬甚至懊恼…  相似文献   

16.
杨慧玲 《早期教育》2001,(13):18-18
秋天到了,小树叶们都换上了红的、黄的衣裳,为秋天舞会做准备。因为他们早就听树妈妈说:每年的秋天舞会是树叶们的狂欢节。秋风伯伯是这次舞会的主持人,他可不着急,在舞会前的一段日子里,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树妈妈那儿坐坐。每次秋风伯伯来,都会引起小树叶们的激动,他们沙沙作响,焦急地询问:“什么时候开舞会呀?什么时候开舞会呀?!”秋风伯伯总是故作神秘地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常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父母根据自己的“美好想法”安排孩子的活动,结果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也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孩子角色认知的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对没有上过大学的夫妻,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儿子有个性,也很聪明,但是他不用心读书。母亲对“不务正业”的孩子失望之极,痛苦之极。在母亲的眼里儿子“不可救药”,而儿子却与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冷战”的家庭中,母子俩和我的谈话颇令人深思。母亲说:“儿子正…  相似文献   

19.
客人     
我这段时间因为父母工作的繁忙而住在大伯家。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大伯和大妈的絮叨声吵醒了,我迷迷糊糊地看见他们忙忙碌碌的,他们在干嘛?我极不情愿的从床上坐了起来。 “哟,吵醒你了?再睡一会吧,我待会儿叫你。”大妈抬起头,手不停地擦拭着桌面,恨不能把那层薄薄的油漆擦掉。我点点头,却再也没有睡意,于是我跑到哥哥的房间,问他家里是否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哥哥也茫然地摇了摇头,忽而又像想起什么似的,神经兮兮地凑近我的耳朵说:“我昨晚听到他们说要多买菜及鱼肉,可能是有客人要来吧。” 就算是客人,也用不着一大清早就起来收拾打扫呀。 当他们停下来时已近中午,饭菜都准备好了。正当我要问大伯  相似文献   

20.
我曾遇见这么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母亲,手里拉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路上走。母亲边走边给孩子出数学题:“5加4是多少?”“8。”孩子信口答道。母亲说:“不对。我是问:5加4是多少?”孩子迟疑了一下,回答:“6。”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瞧着母亲,想从母亲脸上看出是否答对了。“我是问5加4是多少!这么简单的一道题都不会算,真笨!”母亲显然沉不住气了,责怪着孩子。孩子低下了头。可母亲还不罢休,说:“再想想看,5加4是多少?”孩子怯生生地看看母亲,轻轻地说:“7。”只见做母亲的手一伸,“拍”地一下,巴掌落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哇”地哭了,蹲在地上再也不肯走了。目睹此情景,我真为那个孩子抱屈。孩子对一切新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