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自熊彼特把创新引入经济学,理论界顺应时代发展围绕“创新”主题进行了百余年探究。为了全面系统认知创新内涵及理论发展脉络,依据文献遴选了对国内外创新理论研究有重大影响的50多个西方经典理论。按时间顺序、学科领域和研究主题等三个维度梳理了经典创新理论发展脉络。按照时间维度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新熊彼特阶段、解构创新领域阶段、创新系统整合阶段和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按照学科领域维度,将创新理论研究分为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和创新方法论三个主要领域加以综述;按照研究主题维度,重点对增长动力、创新动因、技术演化、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国际追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主体和创新管理方法或工具等主题进行归类总结。通过对经典创新理论三维度归纳总结,明晰了创新理论演化的脉络,将对中国创新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国外知识创新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晔武 《情报杂志》2007,26(12):74-77
知识创新的研究正日益深入,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为知识创新提出了系统、科学的研究框架。国外近十多年来较为成熟的知识创新模型进行了综述,期望通过对知识创新管理的认识,为该领域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僵化、管理落后等问题并系统提升组织运行效率的管理创新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据近年来国内学者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开展的研究,从研究基础、主要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概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初步构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体系,并为相关主题研究尤其是中国式管理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有意义的创新是以东方哲学智慧引领新时代人文精神复兴的全新创新范式。立足中国实际,从"人民性"、"整合性"、"责任性"、"底线性"四个维度解析了中国情境下有意义的创新的内在属性。为了挖掘有意义的创新的管理实践意义,研究提出了意义导向的科技创新管理新模式,并通过目标手段分析法,构建了"目标-需求-系统"三维一体的管理新模式的研究分析框架。最后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总系统架构、创新要素管理系统架构和供能装置三个设计案例,对意义导向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架构和关键软硬件设计的实践研究展开了前瞻性探讨,为科技主管部门实际开发和应用意义导向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创新理论经历了从线性创新理论到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加强及相邻国家科技合作的增多,跨国的泛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开始产生,其主要是研究在跨越国界的创新系统内各创新主体有益互动的机制,以使知识要素在系统中有效流动,最终提高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欧盟于2000年提出的欧洲研究区实质是一个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形成的泛区域创新系统,欧盟在推进欧洲研究区的进程中对治理模式及治理工具的探索及应用是对泛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有益实践探索,对我国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系统是近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地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和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推动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对我国未来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实践领域等深入研究,是科学指导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国外区域创新系统主流理论的研究背景、理论体系基础、研究单元、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对区域创新系统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展望,指出了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分析了创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认为,产业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信息电子技术、经济绩效与经济增长是创新系统研究所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全面创新管理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按企业创新的要素及相互作用的原理,创新管理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组合创新管理理论、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三个阶段。全面创新管理的提出对企业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是创新管理理论在企业中应用的新范式,不仅要求企业能迅速地组织与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创新,以满足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促使企业对创新的制度体系进行系统的安排,以保证全面创新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全面创新管理的制度内涵,系统讨论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外生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是继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创新管理领域兴起的新兴前沿领域。本文在综合研究国内外产业创新管理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对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余伟  胡岩  陈华 《科研管理》2019,40(11):1-11
本文对30年来创新系统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涵盖了国家创新系统(NIS),区域创新系统(RIS),产业创新系统(SIS)以及技术创新系统(TIS)。文章按照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化历程,分析了每个创新系统方法的理论起源,考察了引用最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空间边界和分析单元,探讨了基本组成要素功能和分类方法,以厘清创新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每个创新系统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对创新系统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加强创新系统方法的指向性和规范性导向;对创新系统分析框架内的最新方法进行整合,开展全球创新系统研究;加强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创新系统理论在不同国家情境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创新的源泉     
对希普尔的“创新源分布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分析了其对创新管理研究方法、企业创新管理和制定创新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能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主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中心环节,而国家创新环境是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从市场、政策、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七个主要的环境因素,提出了未来创新政策制定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创新中的风险进行了剖析,归纳影响创新成功率的几大关键因素:观念与组织结构、创新中的主要矛盾、创新的速度以及合作创新等,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整理和比较,归纳技术创新概念的演变历程,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除了需要满足经济效益要求,还要满足环境效益的要求;对比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的异同;从技术创新目的的角度,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界定,并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跳跃性、双重外部性和制度导向性特征,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产业政策是否支持创新的重要体现,相对同是中观层面的区域创新研究而言,产业创新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拟就现有产业创新研究文献,对产业创新研究的基础问题--产业创新概念的界定进行述评,以期为学界更加深入地展开对产业创新的研究做些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7.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文化支撑。本文分析了创新文化的内涵、构成及其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从培植创新基因、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性心理、更新创新观念、创建文化组织环境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创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开放式创新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相关创新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开放式创新概念的发展脉络和各国实践,重点比较它同中国目前主要采用的系统创新范式之间的异同,并探讨从系统创新范式转化为开放式创新范式所需要的政策设计原则和政策框架。在中国,开放式创新实践逐步出现,但现有的政策工具无法有效激励该创新模式。在创新范式转型的情况下,创新政策设计需要有两点变化:一是在现有创新政策体系中引入开放式创新理念,丰富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奖励"式政策工具;二是政府应通过公共知识库的建设进一步激发私有部门自下向上的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三种可供选择的自主创新路径中,集成创新路径和二次创新路径是目前河南省自主创新的最佳路径选择。河南省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之间的关系;二是稳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三是完善地区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企业管理创新将对企业的全面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企业的目标、经营战略、管理制度、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与环境等方面,探讨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