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劼 《围棋天地》2013,(11):98-100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棋经十三篇》曰:“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围棋本与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两邮经典的著作都提到了“奇正”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3.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4.
杨耀南  连璞 《桥牌》2014,(4):62-63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言简意赅、精妙绝伦的战争宏论!区区40余字,  相似文献   

5.
《04裁判法》第七章第二条“记录工作”中之第一款“2、计算成绩,决定名次”规定,先计算各队胜场次,多者名次在前;若有胜场次相等的队,则计算相等各队之间的净胜分,多者名次在前;若仍相等,则计算相等各队的全阶段的净胜分,多者名次在前;若仍相等,则用抽签决定名次。应该说这是十分明确不过的。但有一种旧观念影响着这个十分明确的规定准确执行。这就是“两队胜场数相等,谁胜,谁的名次在前”。谁胜谁,是个笼统的概念。得分不同,谁胜,谁在前,是对的。因为胜者净胜分一定多。但,有时胜方只是胜在多柱,胜在多三门,胜在同分决胜,那就不能说谁胜,…  相似文献   

6.
严实 《钓鱼》2010,(7):14-15
钓鱼六物,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其中“浮”是浮子,成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说:“譬之若钓者,鱼有大小,饵有适宜,羽有动静”,羽就是用羽毛制成的浮子,以动和静反应鱼讯。宋代庄秀裕《鸡肋篇》说得更详细:“钓丝之半系以荻梗,谓之浮子,视其没则知鱼之中钩也”,把浮子的位置、状态,反应形式都交代清楚了。  相似文献   

7.
长弓 《钓鱼》2010,(9):14-15
1981年7月20日出版的《垂钓》报第2期头版头条登载了一篇700字长的令全国钓鱼人十分振奋的消息:“日本与我国台湾省举行九次钓鱼比赛(主题)”、“中国台湾胜八次,日本仅胜一次”(副题)。文中说,“由日本、我国台湾双方钓鱼协会、钓鱼技术交流友谊会组织的钓鱼比赛自1978年开始,到1981年1月,共进行了九场比赛,中国台湾八胜一负。胜败如此悬殊,  相似文献   

8.
经典择抄     
陈流沙 《武当》2004,(1):22-22
《周易本义》序曰:“《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9.
陶喻之 《收藏》2006,(9):124-125
从前读台湾女作家施叔青的系列短篇小说《香港的故事》(图1),对于其中在1985年巴金主编的纯文学刊物《收获》转载而反映香港收藏家生态,感情景况的《窑变》一篇印象深刻。其中的女主角方月是一位气质不丹的博物馆女职员,她因与美籍丈夫分手而从台北南下,后跟身居港岛“上只角”(高档住宅区)半山的陶瓷收藏家姚茫发生一段若叩若离的情愫。  相似文献   

10.
严涛 《中华武术》2006,(4):18-18
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且适当。《太极拳论》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招即是散手),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招熟是第一层功,懂劲是第二层功。招熟不难,懂劲最难。譬如对方打来一拳,若不先粘住,则不能听人劲;不能听人劲,则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进、或退而施用散手。粘住对方后,若对方手往上起,则亦随之而起,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若对方手往下落,则随之下落,以左手击其面部;若对方手往前进劲偏:于左,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腾出右手击其头部;劲偏于右,  相似文献   

11.
罗峰 《武当》2005,(1):17-19
太极一词是孔子为《易经》作《系辞传》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古代常通用。大而能小,小又能大,大中含小,小中寓大。大指相对中有绝对。极,指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乱极则治,暗极必光”,“极则必变,变则化”。变化之道乃太极也。  相似文献   

12.
郎绍君 《收藏》2013,(7):I0130-I0134
在古代文献、诗词和士人生活中出现梅兰竹菊,可谓历史久远。《易·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奥如兰”;《诗经·卫风·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陶潜《归去来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绘画中出现梅、兰、竹、菊的题材,约在唐代,在文人之间流行并达到形式上的成熟,约在宋元。宋末的赵孟坚著有《梅谱》(佚),将四者编在一起,以画谱的形式传播,则始于明万历年问黄凤池辑的《梅兰竹菊四谱》。而称它们为“四君”、“四君子”,则是陈继儒以后的事了。  相似文献   

13.
书室     
《新体育》2012,(11):22-22
书名:《杨我国威》;书名:《不得贪胜》;书名:《丰乳肥臀》(新版);书名:《偶发空缺》;书名:《四周练出一身肌肉》  相似文献   

14.
王志远 《武当》2013,(10):19-21
(接上期)搂:《说文解字》日:曳,聚也。从手,娄声。《广韵》日:“搂,探取。”l、牵引,拉拢。《孟子·告子下》云:“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朱熹注日:“搂,牵也。”2、抱持。《红楼梦》第三回日:“(黛玉)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人怀中。”3、聚集。如:搂柴火。引申为搜括。如:搂钱。4、撩起。如:搂起衣服。在太极拳中,以握持或曳抱敌人之手腕臂膀,足踝膝脚,使不得脱日“搂”。搂有正搂反搂之分。  相似文献   

15.
陈根远 《收藏》2014,(11):107-110
清代考据学家丁溶有言:"字皆石经之字,句皆石经之句,读经而不读石经,饮水而忘其源。"(丁溶:《唐石经校文序》)这其中的“石经”指的是唐石经,即《开成石经》。《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4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无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著名的三大爱情传奇中,白行简的《李娃传》和蒋防的《霍小玉传》都是写士子与妓女爱情的。两篇小说结局不同,一是喜剧,一是悲剧。《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爱情小说中思想最深刻,认识价值最高的作品,而《李娃传》则是唐人小说中故事情节最富于变幻、曲折的一篇。《李娃传》的故事,来自民间说话《一枝花》。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句下自注:“乐天每与予从游,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听‘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也正是这个四个时辰都未说完的动人故事,感染了白行简,将…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18.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20.
胡鸿章 《武当》2004,(12):42-45
欲得金丹,须先明人身中的玄关一窍。而这个窍古来从不轻易传人,甚至不许坐私传之。是以在一些丹经中多以隐语、暗喻、巧比、行话等等方法来表述。大都以还丹为界,前后各有一个名称。在还丹前《道德经》名之日“玄牝之门,《参同契》日‘规中”’,《金丹四百字》日:玄窍。还丹后《道德经》日:“玄牝”,《参同契》日:“真人”,《金丹四百字》日“玄珠”。还丹前后这两者通称日“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