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玲 《四川教育》2022,(Z2):63-64
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的统编语文单元,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目标明确的内容支撑。同时,单元贯通的创新编排,发挥出强大的导学功能。为此,教师要依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围绕语文要素,设计教学流程;读写贯通,让学习真正落地。这样,教师就可以让单元贯通在教学中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组织时,教师有意识融入语文要素内容,对单元教学进行整合设计,推出适合的单元学习方案,组织多样单元学习活动,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以提升其学习品质和效率。学生对单元整合教学机制不是很熟悉,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调研和设计,设置整体性教学框架,自然形成关联性教学板块,以顺利调动学生的研学思维,认真落实语文要素目标和任务,为学生规划阅读思考的路径,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课文内容的合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教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单元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创造性复述课文这个核心目标,从单元课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与语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真正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审视单元整体,一要依据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二要依据单元编排特点和文本特点确定重点内容怎么教,三要依据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和学生的成果反思教学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文学习体系,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达成提升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双线组织单元,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注重单元内容的整体性、联系性,使教学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聚焦单元导语、关注纵横联系、把准目标内容、创新教学思路等具体策略,将语文要素有效地落实在单元教学的各个板块中,让学生以语文要素为学习目标、学习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要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解读,明确单元教学的大主题和重点目标;要根据单元选文和语文要素,确定KUD目标;要结合单元文本和习作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核心学习任务;要根据核心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子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同时要对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评价。这样教学,能充分发挥单元文本的整体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单元教学旨在以整体推进的方式将语文要素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使教学实践突破单篇限制。新课标提出广泛的使用语文要素之后,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更加突出了大单元教学,这要求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从教学思维上做一些转变,让语文学习的样态更符合大单元教学的要求,使得广泛的语文要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到一个新高度,要求语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转变语文教学理念与方式。本文以语文要素为导向,探索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策略:解读教材特点,把握语文要素;紧扣语文要素,确立教学目标;依据文本关联,架构单元框架;依据教学主题,创设单元情境;聚焦学生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关联不同板块,拓展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单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实施单位。项目化学习是可以实现跨学科融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单元特点,把项目化学习引入单元教学中,注重资源整合,变革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双线”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统编语文教材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让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重,使单元教学目标更加明晰、更有序列性。教学中,教师应将每一单元的课文教学视作一个微课程,在恪守单元目标、强化能力体系间的关联中,更加关注教学对学生综合发展目标的达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精神的自我成长,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赵霞丽 《学苑教育》2024,(10):67-69
落实语文要素、实现单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为了深度解读单元中不同板块的内容、促使语文要素实现前后勾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文章主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教学展开,基于小学语文科目,针对单元要素进行解读,分析单元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思路方法,协助学生形成系统化思维。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52):21-22
语文是初中课程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在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活动设计、单元学习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的提升途径,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金淑文 《江苏教育》2012,(25):32-33
"主题单元教学"既保留了单篇教学的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单篇教学的局限,所以单元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单元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能较好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以下为我们的"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一、教学目标单元统整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单元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教材体系,把握宏观目标,找准每个单元  相似文献   

14.
郑锦灼 《亚太教育》2023,(9):123-125
统编版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目标明确,直指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立足教材,科学解读文本,建立单元整体观,精准施教,达成习作教学目标。教学中紧扣单元要素,活用文本,引导学生练写,促其形成习作经验;同时,以精读课文为范例,品析关键词句,学习准确表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作时通过写前、写中、写后的有效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及个性表达,实现“教、学、评”一致,促进习作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单元要素包含“学什么”和“怎么学”,既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又有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教师要以语文单元教学为抓手,将单篇融入单元,形成整体,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以语文要素为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发挥评价的甄别与促进功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只要坚持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真正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就能实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于学为中心的理念,我们以单元整体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单元评估要求;其次,组织阅读和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展开编写诗集、创作现代诗、举办诗歌朗诵会活动。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组织,结果由学生自主评价。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语文综合能力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新霞 《江苏教育》2023,(22):35-38
习作单元编排的内容全面、知识系统、目标明确,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息特征。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普通单元教学内容,完善习作要素的训练体系;延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追求应用文习作的实用有效;创设实践性习作情境,触发表达交流的真实需要等途径,迭代习作单元编排形式,触发语文教学的“学”“用”合一,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息培养。  相似文献   

18.
“大单元”教学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整体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情境”“大任务”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构建生态化、实践化的学习模式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创设单元语文学习情境和任务,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进而设计评价标准,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任务驱动将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等教学目标转化成具体化、可感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内在思维的形成和调整,让学生在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下,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统编版教材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整合成为训练语文要素的教学资源。由于资源丰富广阔,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逐个呈现,以"喂养"的方式引入到课堂中,而需要基于统编版教材单元大情境,设置适切的任务,相机推动学生对单元、对精读课文的深耕,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搭建真实化、活动化的教学板块,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构建学习任务群,并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特点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要素。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师从制订单元目标、创设学习任务、构建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整体规划单元学习任务,将单篇学习变为单元学习,构建了系统有序、螺旋上升的单元作业训练体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