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基础教育决策时对基础教育价值选择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我国基础教育决策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价值失衡、价值失真与功利取向等问题。优化基础教育决策价值取向必将有利于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原则 取向原则是基础教育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者认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在于“打好基础”,强调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政治稳定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实践在取向上应该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美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实施"城乡、地区不均衡发展和精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二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价值取向。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为基相标指向时期、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价值导向时期和以"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质量相扶相携"为基本价值追求三个重要发展时期。通过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对比分析可知,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构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最终责任的体制机制,必须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言,经济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极大影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效能发挥。本文即立足教育价值取向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体系、现状及其中隐含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重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实践主体的价值需求,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应突破功利主义与二元对立的局限,以素质教育为价值追寻,加强教育过程的人文性,凸显教育结果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可以成为我国课程评价的一个基点研究。文章从评价取向、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要求四个维度概括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建议我国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复合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在变革中腾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分析基础教育的变革脉络和变革方法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国基础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从效率取向转向效率公平兼顾取向;在发展理念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发展方式上,从规范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在发展形态上,从传统教育转向未来教育.而就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方法论而言,在变革单位上,从宏观转向中观;在变革方式上,从外部变革转向内部变革;在变革力量上,从自上而下单一力量转向多元力量;在变革思维上,从线性思维转向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指导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存在的基础与意义,基础教育迫切需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本位转变。"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价值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取向既是一种价值选择 ,也是一种价值预期。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准确定位 ,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不仅要明确目前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偏颇 ,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才是正确的 ,符合当前实际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涵。千百年来 ,更自尊地生存 ,更完善地发展 ,被理解为生命的全部意义 ,成为人类生活永恒的追求。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崇高理想的唯一途径。基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才”的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 ,它是终身学习和一生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这对未来人才及其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未来,正确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基点上科学推进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认真落实"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将从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指导的历史沿革、价值取向和  相似文献   

11.
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是学校课程评价改革关注的焦点,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以“甄别选拔”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甄别性学生评价向以“促进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学生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并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公平和效益为其基本的价值和目标取向。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论基础,回顾美国各个历史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的演进过程,将有助于把握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与走向,而且对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问题一致是困扰本专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主要由儿童性、综合性、实践性等"三性"构成,以此为基础,才能凸显本专业的基本价值与独特优势。构建"三性"为基础的专业特色的基本策略与实践是:重新确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独特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这也是基础教育所确立的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用以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为核心而形成的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及评价观来指导教育实践,必将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15.
高师院校以面向基础教育为服务定位,就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改革;要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认真分析高师学生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要求、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师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树立开放的师范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为培育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民族知识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族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其类型进行分析,提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民族知识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多元化知识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乡土知识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决定了农村中小学应充分运用乡土知识的实用价值、思维建构特点和文化认同功能构建农村校本课程的精神生长点,从而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基点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并已经关注资源利用情况及对过程公平的促进,今后的方向是如何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结果公平。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公平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师的全科型特征,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建立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指的是能够凸显小学教师复合的知识结构,体现高雅情趣和全面素质的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外课程和专业内课程两部分,具有“广博性…‘基础性”“创新性”的特点,并且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职业导向”原则,协调好通识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通识课程体系内部各种门类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建立较合理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按照什么目标组织、实现怎样的效益、达到何种结果,与教育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公共性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分析教育立法的基准性价值,是教育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公共性的内涵,并在教育立法中贯彻教育公共性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