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师角色转化和定位错误或者适当的现象。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2.
你喜欢在游戏中选择怎样的角色? A.精灵族 B.女巫族 C.骑士族 D.野人族 E.亡灵巫师族选A的人:诚实地说,精灵族只是名字好听而已,当你切身使用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确很弱,战斗力和防御能力都不行。这说明你处于极度天真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虽然与人为善,人缘好,但却很容易受骗或者被人利用。  相似文献   

3.
任何社会个体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知道,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刻,应充分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一旦由于个人的思维因某些因素产生障碍,出现角色心理误区,在角色扮演上就会出现角色错位或者角色混乱。笔者在本文中就角色心理误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贺佑彬 《教师》2011,(2):125-126
任何社会个体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知道,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刻,应充分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一旦由于个人的思维因某些因素产生障碍,出现角色心理误区,在角色扮演上就会出现角色错位或者角色混乱。笔者在本文中就角色心理误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是理性发现了人,也正是理性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此岸世界即感觉世界.而人的根性——理性——却在彼岸世界即理念世界之中。因为人的灵魂从彼岸世界来,教育就是人重新回到彼岸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理性是先验的,是彼岸世界里的道理,也是彼岸世界对人的预设。这样一来,人就横跨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上,人依靠理性成为人世间的巨人或者神。然而,人的理性一直被社会和人的作为作践着,社会权力、社会暴力、天启、逻辑.都是对人的理性的猖狂遮蔽,以致教育中充斥着反真理的认识,甚至,教育本身都被人为地扭曲着。理性应该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根据,回到理性就是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6.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考察一个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人时会发现,他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他还能根据当时的局势贡献出自己的才智.为改变社会现实发挥作用.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贡献方式,可以肯定。一个才智非凡、思想积极的人在社会上肯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想.在由无数个有理数组成的有理数域里,也有很多数,它们也以特殊的身份频频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知识的内在结构,然后构成科学体系.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毕会芹 《物理教师》2009,30(1):43-44
最近,美国两位学者在全美物理学家中做了一份调查,请他们提名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十大物理实验,结果刊登在了2002年9月份的美国《物理世界》杂志上.其中多数都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十大经典实验几乎都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或者最多有一两个助手协助.实验中没有用到什么大型计算工具比如电脑一类,最多不过是把直尺或者是计算器.  相似文献   

8.
《招生考试通讯》2012,(11):40-40
在人的心理世界.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就如同染色体.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或明朗、或阴郁、或愉悦、或沮丧,就这样与我们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9.
付安平 《新课程研究》2009,(10):165-165
人一生中具有多种角色.但人并不一定明确这些角色概念.于是在身处不同情景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特别是未成年人.由于长期受父母的呵护,易将子女角色的一些习性带入校园.从而不能很好地履行学生义务,这就需要进行角色干预。  相似文献   

10.
葛跃东 《考试周刊》2013,(45):28-29
<正>就学习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学生都具有两种角色,其一为社会角色,是公民,是儿子,是哥哥弟弟,或者其他;其二为学习角色,即学生,是作为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智力的人,包括构建适于学习的某种情境角色。角色素质培养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角色中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角色学习构建来进行,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将角色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escape box as a means to introduce the escape room concept into classrooms. Recreational escape rooms have inspired tea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to adapt the popular entertainment activity for education. Escape rooms are problem-based and time-constrained, requiring 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participants, a setting that teachers want to achieve in their classroom to promote learn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daptation of the escape room concept into educational escape game boxes. These technology-enhanced escape boxes have become hybrid learning spaces, merging individual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s well as physical and digital spaces. The design of the box with assignments on each side puts users face to face with each other and requires them to collaborate in the physical world, instead of being individually absorbed in a digital world. The developed box is a unique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escape rooms; the content is adaptab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leading to the design criteria, the design process, test results and evaluation, and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designing educational escape rooms.  相似文献   

12.
尼采认为人生本质上是恐怖与苦难的深渊,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人们除了在日神(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去寻求力量外,也可以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醉狂世界里去"完全忘了自己".无独有偶,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一剧中描写了一群无家可归、不合时宜的可怜虫.他们整日纵酒迷梦、彼此安慰,以此逃避冰凉而令人绝望的现实世界,并赋予生活以意义.本文作者试图从尼采悲剧思想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在<送冰的人来了>中的体现,具体通过阐述代表着现实世界的希基到酒店之前之后,以及最终离开酒店后的三个阶段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被全力张扬、被扼杀及最终获得新生的过程,论证白日梦赋予剧中人物在这个荒谬、残酷的世界中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妮宝贝最擅长描写是绝望却深刻的宿命爱情,笔下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都难逃某种宿命。每个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抑郁冷淡的内心世界。她揭示着爱情在现实社会中赤裸本质,让读者看到那些有着空洞眼神、寂寞手势,在后现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动,迎接宿命的女性,内心是怎样的流离失所。这种爱情描写,使得她的作品化作一把刺入读者心灵的匕首,迫使他们和女性一起疼痛,在引发读者共鸣和审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命运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5.
河南作家计文君的创作在整体上已经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用小说构建出的文学之乡"钧州",讲述女性成长故事,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对故乡的逃离与回归的主题,以及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植物意象和互文性的写作手法,都带有明显的计文君特色。而钧州、成长、逃离、植物、互文性等关键词也成为我们进入计文君笔下的文学世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6.
霍尔顿和惜春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对人对物冷漠的态度和个性,而这种冷漠来自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各自所处时代环境的深刻洞悉。因此,他们都通过或试图通过放弃世俗生活的方式向各自所生存的世界义无返顾地做出反抗。  相似文献   

17.
脱逃罪作为侵犯国家司法权的一类犯罪,在中外刑事立法上存在立法体例上的重大差别。对各国立法体例做出比较,了解和把握各国的立法体例的不同及其原因,对于完善我国脱逃罪的立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立法体例的不同,反映出各国刑法对该罪的保护客体的基本态度。但从对国家司法权的完整保护的视角看,脱逃罪的保护客体应当是国家的拘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摇滚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流"态势。以"北京新声"运动推出的数支乐队为代表的一批摇滚音乐人展现出此一时期中国摇滚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他们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一种与成人世界的疏离关系,用音乐建构出一个摆脱了过去也抽离了未来的"青春的乌托邦",从而得以逃离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肌体,表达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抵抗和拒绝。对这一社会——音乐现象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摇滚的整体走向获得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技术观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解蔽,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同一性在于形而上学的崛起,主客对立、存在者的凸现及对存在的遗忘均在现代技术中有所表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现代科学源出于西方的形而上学,因其与技术的天然渊源,而技术又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故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通行的强势语言,结果是现代技术在全球畅通无阻。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无法使人回避技术,不过却有利于澄清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技术理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作为人类理性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延伸和拓展了人的身体,而且超越了人在自然上的维度。但技术理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现代人的异化、世界的祛魅、生态危机等。技术理性的泛化和它与价值理性的分离,使现代社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如何摆脱技术理性的控制及这种危机,不仅关乎技术理性未来的命运,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