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如何寓美育于自然教学之中呢?以下是我近年来的尝试。 一、通过参观、考察活动,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自然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自然事物,所以自然教学的“真正课堂”应是大自然。丰子恺说过:“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必须尽量让学生较多地接触大自然,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如  相似文献   

2.
边建松 《师道》2003,(2):38-38
大自然是一本奇丽的书,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都很注重观察自然、描写自然、领悟自然、超越自然。像“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写得很细腻;《菜园小记》引杜甫“夜雨剪春韭”,富有生趣……日本大诗人大冈信说过:“凡能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的人,真是世上最幸福的人。”那么,怎样才能体味到大自然的幸福、大自然的神秘、大自然的种种妙处呢?  相似文献   

3.
农村孩子学习自然课一定要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观察、思考、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顺应自然”的教学方法使农村自然教学生机盎然,获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我们在各年级都成立了自然课外活动小组。如三年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为“感受大自然”。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一组文质兼美的课文,其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并且这两篇课文有别于一般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作者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极其充分地“人化”。在自然的人化同时,也是人化的自然,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心境、自然的感动、自然的喜悦……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是造物主。它造就了雄伟的山川河流,造就了枝繁叶茂的树木和万紫千红的花草,同时造就了人类,并给予人类无限的智慧。因而,从卢梭让儿童“回归大自然”的尝试到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不少教育哲人都是在探寻着大自然的“教化”伟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做得最为突出。他的《论智育》一书,从多层面多角度论述了儿童智力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贯串着利用自然开发儿童智力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儿童智慧的永恒的源泉。”在他看来,“大自然”,这是一个无穷的概念,是没有智慧极限的地方,是儿童充分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孙友田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文题蕴涵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苏科版自然教材充分发挥了自然学科培养小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优势,突出了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注重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教材还充分突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注重人的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我”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学会如何利用和改造大自然..因此,苏科版自然教材是一套注重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殷滔 《生活教育》2015,(7):111-113
通过幼儿亲临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分享大自然的乐趣,来增加环境知识、生物知识,并通过有趣的游戏认识大自然与人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为此,雪堰中心幼儿园选择了《培养幼儿“亲自然”情感和行为的策略研究》为课题,对如何培养幼儿“亲自然”的情感以及行为的种种策略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幼儿天生对大自然具有好奇心。然而身居高楼的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并不多.他们对自然界动植物的观察只是片面和间断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想通过自然角的创设,弥补幼儿接触大自然的不足,为幼儿提供比较自由的、随时能观察和探索自然的机会,让自然角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成为孩子们的“活”课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都主张融于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赞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一思想的文学展示又存在差异。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人主张“物我同一”,诗歌蕴含“古代朴素生态思想”,诗人把回归自然作为避祸或步入仕途的捷径。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主张“自然神论”,诗歌蕴含“近代浪漫主义生态意识”,诗人回归自然是为了寻找失落的人性人情。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课本,要求三年级儿童从第二学期开始给大自然记日记。这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素质、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十分有利。如何引导儿童认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坚持记好大自然日记呢?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善于把儿童的兴趣爱好吸引到自然研究的实践活动上来”,要“力求把自然研究实际活动化为儿童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汪永晨虽然说“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但又说“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仍然还是把大自然当成神灵一样的存在,而作者本人,俨然大自然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3.
“自然”既指大自然、自然物象,又具有天然合理、自然而然之意。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自然”观包括以下内容:文学作为一种人为创造活动的产物,出于“自然”,合乎“自然”;诗文所抒发的感情应当是真实自然的:文章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整体风格上都应自然而然;对文学创作而言,后天的功夫固然不可或缺,但自然禀赋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柯罗作为法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在风景画表现方面的成就更是革命性的。柯罗之前,在古典主义画派的沙龙风景画中大自然的作用只是充当人物的背景,风景是用虚构的或因袭名画家的某些成分拼凑起来的“舞台布景”。而柯罗尊崇自然规律,提倡“大自然先于一切”,用画笔诗意地描绘对大自然的感悟。文章试图通过柯罗成长为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艺术经历,及分析柯罗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诗意的自然”,重新强调“尊崇自然”对当下中国绘画艺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和众多科学家参与的大科研项目是一种大的科研工程,把其称为“大科学”是一种误区,大科学应该是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存在运动演化之道——大道理。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周易大科学、中医中药大科学、汉语言文字大科学、中国哲学大科学。中国哲学思维与西方哲学思维不同,中国是以宇宙大自然为中心,人从属于自然,而西方则以“自我”为中心去考察自然,让大自然从属于“自我”。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庄子的“逾七为化”,是对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运动演化普遍规律的揭示,是西方任何科学的定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学习“田忌赛马”的智慧,走出西方“大科学”概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正>自然、社会、生活是幼儿学习最丰富、最生动的来源,苏霍姆林斯基视大自然为“活的思想的发源地,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 《高中生》2009,(8):59-59
徐志摩有返璞归真的欲望与追求,对大自然有崇高的认识。他曾说自己“是个自然的崇拜者”,在这篇作品中又说“自然就是最大的一部书”。因此,他认为“山居”不但不需带游伴.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课本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一课《美丽的大自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大自然,第二部分了解自然课的学习方法。它是第一册教材教学的准备课,也是小学阶段全部自然课的绪论课。教好这一节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从生活实际出发,整体感受大自然的概念。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大自然”。这  相似文献   

19.
天籁     
天籁,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意为自然界的声音。在这里,我把它定义为“自然的语言”。风雨、蝉鸣是大自然的话语;一缕晨光、一抹夕照也是大自然的表达。语言是用来交流、沟通的,自然就通过这些光影声色与有心人心神交会。与自然心灵感应的人们用笔传达着自然对他的诉说、他对  相似文献   

20.
【文题】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的恩惠,类的文明来源于大自然的启示。人类,要聆听自然的回响,领悟自然的真谛。请以“大自然给我的启示”为题,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人需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