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尔纳与默顿被同时尊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者,他们开创了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发现,贝尔纳开创广义的科学社会研究传统,宏观多维透视科学与社会,涉及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关乎与科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贝尔纳眼中的科学是具有时间整体感和空间整体感的动态发展过程。默顿则引领微观的科学体制社会学发展潮流,利用结构功能分析法聚焦科学体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侧重于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规范的相对静态的描述。可以说,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的社会研究进路彼此对立而又互补,从而形成关于科学与社会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2.
贝尔纳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对贝尔纳与中国官方及学者的交往进行了初步梳理,试图描绘这位科学圣人在中国科学文化中的形象。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于1939年出版,很快即被我国学者如竺可桢等了解并引用。贝尔纳于1954年和1959年两次访华参加国庆庆典,并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与相关人员的交流中,他知无不言地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帮助,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但之后由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原因,贝尔纳与中国的交往受到阻碍,他没有获得和李约瑟一样的待遇。  相似文献   

3.
贝尔纳科学学传入中国,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科学学学科的早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追溯这段历史,介绍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历史上的科学》等贝尔纳名著在中国的翻译出版,论及钱学森等学者对贝尔纳科学学的接纳与吸收,从召开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学术期刊和研究机构等方面阐述中国科学学学科的建立,还谈及贝尔纳科学学传人普赖斯、马凯等对中国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从竺可桢初步了解贝尔纳著作的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直至双方生命的终结,前后约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彼此联系受到政治干扰颇多。在科学院工作之后,竺可桢对科学计划与组织、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的认识,很多地方都是从贝尔纳的思想中演化而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贝尔纳和平主义成为典型"修正主义"被竺可桢批评,两人渐行渐远。1971年,贝尔纳不幸去世,竺可桢没有在日记中记载这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圣徒的离去,或许自有其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5.
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思想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平 《科学学研究》2006,24(5):641-645
认为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有二:(1)力主科学的可计划性,并系统阐述了计划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等;(2)对科学的社会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上述两个方面,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也存在明显缺陷,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某些误读,其中,对经济需要与科学发展关系上的机械理解即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6.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质。20世纪30—40年代,英国左派科学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有品质引入到科学研究领域,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贝尔纳主义。贝尔纳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创新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成为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等一些科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影响至今。因此,对贝尔纳主义的研究,不仅能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默顿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了科学兴趣中心转移的现象.到50年代,英国科学家J·贝尔纳和W·丹皮尔先后研究了科学活动的分期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规律. 不过,他们使用的都是定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是中国学者热衷研究的西方学者之一。其在1954年时第一次访华的详情至今已鲜为人知。本文依据藏于中英两国的相关档案,揭示贝尔纳访华的缘起,访华期间的主要活动,以及其在访华后为出版关于新中国科学与技术的专书而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历史研究的方法,对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开创性做了探讨,对从普赖斯“科学学”到“科学的社会研究”、再到最近美国“科学的科学”计划的科学学历史演变做了探讨,提出了对当代科学学发展的启示。结论发现:(1)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以探讨科学为社会有益发展服务为主要问题,开创了对科学社会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思路,不仅为后来的科学学产生奠定了基础,也为科技政策研究和科学的社会研究产生奠定了基础;(2)普赖斯在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为科学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推动“科学的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但普赖斯对“科学的科学”解释存在着张力和歧义,带来一些误解和偏差;(3) 2005年美国开始的“科技政策科学计划”是普赖斯“科学的科学”思想的复兴,在此基础上更新的“科学的科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回归贝尔纳的思想;(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思考今天科学学的使命、任务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贝尔纳提出政治对科学的计划与调控,到凡尼瓦尔·布什要求政府大力资助科学研究并保障其独立性,从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科学对政治话语权的侵蚀,到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的"正当性来源",在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技政策研究,以至社会学及哲学的各个领域,科学与政治关系的话题都被反复提及和深入讨论。21世纪刚走过七分之一,就出现了多部讨论科学与政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贝尔纳奖获得者作共被引分析所得出的7大子群:SSK的微观进路、科学体制社会学、争论与风险研究、技术论、科学技术的女性主义研究、SSK的宏观进路及科学史,结合学科背景与获奖者个人的基本学术情况,试图理清STS研究的主题,展示以贝尔纳奖获得者为代表的STS领域的宏观图景。  相似文献   

12.
贝尔纳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性成为科学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奖项。在对贝尔纳奖获奖者及获奖成果(1981-2015)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贝尔纳奖获奖者具有研究地域集中,研究内容多路演进,研究领域存在较为广泛的跨学科性、获奖学者年龄普遍老龄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获奖周期长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结合学科发展背景,可以较为客观地捋清科学学领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进路以及科学学研究发展中形成的多种特点,有助于从科学史、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研究策略等多角度思考科学学研究的前瞻延展。, 贝尔纳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性成为科学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奖项。在对贝尔纳奖获奖者及获奖成果(1981-2015)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贝尔纳奖获奖者具有研究地域集中,研究内容多路演进,研究领域存在较为广泛的跨学科性、获奖学者年龄普遍老龄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获奖周期长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结合学科发展背景,可以较为客观地捋清科学学领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进路以及科学学研究发展中形成的多种特点,有助于从科学史、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研究策略等多角度思考科学学研究的前瞻延展。  相似文献   

13.
J·D·贝尔纳,科学学主要创始人,科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分析了科学教育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科学教育的目的,科学教育的方法,同文科教育的区别,考试与科学教育,公民科学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则渊 《科学学研究》2020,38(4):586-587
正2016年,当我见到贝尔纳(J.D. Bernal,1901-1971)的这篇英文原著时,不仅引起我们对贝尔纳科学学思想起源的思考,而且重新激发我们如何对待恩格斯(1820-1895)未完成的著作《自然辩证法》(Naturdialektik)的态度。2017年我们将《恩格斯与科学》译为中文后,一直搁置起来未能发表。在进入2020年之际,我们借鼠年新春期间将此文略加整理,献给伟大的恩格斯诞辰200周年。1931年伦敦世界科学史大会上,  相似文献   

15.
贝尔纳科技观的核心是科技为人类造福。发展科学技术的宗旨是为少数人得利还是为广大人民谋利?贝尔纳回答:“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用人类知识,科学和技术直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想起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尔纳及其研究工作的重要影响。五十年代初期,贝尔纳回顾自己转向科学学研究时,曾经说过:“在最近三十年里,主要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才长成了这个观念:非但自然科学家们在其研究工作中所用的那些方式方法,而且连他们在理论性研究途径上的那些指导思想,也是由社会事件和社会压力所决定的。”事实正是如此,贝尔纳作为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探讨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和社会对科学的作用这一重要课题的,从而为科学学这门新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田夫 《科学学研究》1993,11(2):3-4,22
<正> 科学与管理的关系问题,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在贝尔纳那里,集中研究的是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于科学与管理的问题,他只提到了科学规划。因此,探讨管理科学技术的性质与地位,研究科学和管理的相互关系,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管理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厚宇德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8,26(2):261-266
 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世界的主角,一些科学大师较早就对两种文化问题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索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薛定锷、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贝尔纳、玻恩、费恩曼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这一话题以及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思索而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两种文化存在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是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贝尔纳从社会和历史的视角,特别强调了现代科学的社会建制化特征,构造了一个现代建制化科学在社会系统中的三角结构体系,即:科学家、恩主(政治主体)、群众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体系。这一结构符合历史的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为科学的公众参与和民主调控奠定了基础,堪称“科学民主调控”的先驱。贝尔纳从调节科学的利益分配、规范政治主体和科学主体的行为等方面,对科学的公众参与和民主控制进行了论述。同时特别强调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出了公众参与和民主调控的教育实践途径。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科学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正朝着公众为主体的方向演化,确保科学服务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出版75周年。75年过去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它的主题和思想反而日久弥新,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1901-1971)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曾任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他在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