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诗歌意象,通过凸现女性的叛逆和自救以及颠覆传统男性权威,超前地向世人展示了女权主义思想及女性新形象,从而建构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这比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的兴起早了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汀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涉及了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意识。人物模式、婚姻模式和爱情观均体现了与当时时代相符合的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自传体形式和躯体写作两个方面,论述了西方女权主义文论对中国90年代女性写作的影响,指出90年代的女性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西方女权主义印迹,带有强烈的异域色彩,女性写作必须在借鉴女权主义文论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式的女性话语,表达中国女性的独特声音。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家,她在作品中用女权主义视角审视了父权制社会里妇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批判了男性文化霸权和男性政治,开创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化诗学语境为切入点,以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为依据分析其代表作《到灯塔去》,可以看出20世纪初英国男性文化的霸权地位和女性自我缺失的社会现实。作品体现了作者希冀超越性别、实现两性融合的美好愿望。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思想对人类和谐发展,对争取"人"的解放,促进两性携手同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在中国文坛上女性作家的多元化写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着整个社会的变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审美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创作特征。然而,在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女性作家在张扬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和自由审美精神的同时,也陷入了商业和文化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先锋之一,其作品《一间自己的房子》是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最直接和充分的体现,它着重讨论了妇女与文学、男女性别差异及双性同体等严肃问题。其超越传统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观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影响,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得以初见规模。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权主义兴起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女性解放进程,但是要实现女权主义的最终目标——男女两性间的平等,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回顾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其平等观主要经历同一性平等观、差异性平等观以及人性平等观三个阶段。对女权主义平等观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阐述、梳理和评析,以期对中国的妇女研究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先驱,她诞生于英国女权主义日益兴盛之时,成长于英国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奋力拼搏的年代,她的作品曾被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奉为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其作品内容涉及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她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勾画了颠覆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设想,提出了女性必须建立一个自足开放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自由独立体的观点,使旧女权主义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扬弃与推进。  相似文献   

9.
禹建湘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13-16,57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权主义影响下,在作品中张扬同性之爱,以此来“虚化”男人,达到反叛男性社会的目的,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但由此,她们丧失了对人文精神和历史理性的关照,这也是值得深思和警惕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性文学生动地再现了西方各个时期特定时代的典型女性形象,并以其独特的文艺品质和蕴涵其中的法律文化精神和伦理价值指向,为西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演绎提供了最好的伦理阐述。基于女权主义文学与法律、伦理之间内在演绎关系,以法伦理学的视角,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演变,作文学的诠释,这会有帮于人们对西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法理上的解析和说明,也将有助于我们用文学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来丰富对抽象的一般性法律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林白的横空出世,将个人化的叙事融入到女性文学写作中,她特立独行的身体写作颠覆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她天然的性别立场决定了她的个人化叙事必然要以女性的身份展示女性。她笔下女性的生命体验,感情经历以及来自灵魂的焦虑不安更为真实动人。林白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审视着男权中心社会,以独特的话语模式建构起她的个人化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12.
庐隐的作品大多是以女性为题材,选择富于感性的切身体会来描写女性经验并以此表达对社会人生的全部思考。其写作是二、三十年代自觉追求女性自身价值又困惑彷徨于世事人生的女性心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以其极具才情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她的身世和文化认同角度看,其作品极具特色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她独有的“孤女情结”。  相似文献   

14.
周喜俊作为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乡村女性形象。她的作品是对当代中国乡村妇女生存境遇的书写,透露出浓郁的女性意识内涵。她笔下的乡村女性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精神独立,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与周喜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确定了其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5.
珍.韦伯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初著名女作家,其经典代表作《长腿叔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作为研究方法,分析韦伯斯特所处时代女性生存状况、个人生活经历,以及作品中以树立女性权威为目的的女性叙事,认为韦伯斯特的创作受当时女性社会状况及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她希望通过文学创作争取女性的发言权,构建女性权威,通过作品对社会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作家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在她的土著题材作品中,努力克服种族偏见,对土著民和土著文化倾注了同情、理解和尊重;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还对土著女性的不利生存地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使得她的土著题材作品既有反对种族主义的一面,又有关注性别歧视的一面。本文结合《库娜图》等四部作品,探讨了澳大利亚土著女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殖民时期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17.
伊迪丝·希特维尔(Edith Louisa Sitwell,1887—1964)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现代主义女诗人,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且对彼时英国诗坛倡导的写实之风大为不满,强调诗歌艺术性,提出艺术是生活的变形。同其他现代主义诗人一般,伊迪丝的诗歌立意在于表达现代人的空虚与焦虑情感,但在创作手法上锐意创新,既在诗中设置奇特意象,又侧重于诗歌的声音元素,使其诗一反同时代诗歌的僵化、疲软之风,在20世纪英国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陈翠娜是活跃在民国时期的一位闺秀曲家,《全清散曲》共收录她的散曲21套,质、量并重,全方位记载了她的人生历程,除了抒写了她个人的闺阁情趣、病中心态,还呈现了她所处的特殊地域文化、个人的情感经历以及同时代其她女性的命运,内容丰富,从中不难窥见民国知识女性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走红的张爱玲,因与新学主流相去甚远的“另类”特色而在50年代以后“消失”,又因其创作的通俗、现代性与独特艺术风格在20世纪末海峡两岸三地形成阅读、研究和出版的“热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化的错位,读的选择,促成“张爱玲”这一学现象的出现,读、作、出版、媒体合写出张爱玲的“神话”,留给人们许多有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Greek women teachers and educato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 leading figure of Greek women’s education in Ottoman territory, Sappho Leontias (1830–1900). Within a transnational framework 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writings of Sappho Leontias, the paper presents her educational views, theory and philosophy and focuses on her connections to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activity “beyond ethnic/national borders”,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s on her theoretical schema. A secondary intention of the paper is to present the influence Leontias exercised on the education of her times through an overview of her educational activity.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time and place, as well as gender ideologie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aper supports the position that they affect or shape individual projects and choices to a great ex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