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在中国尽管已登陆 2 0多年 ,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许多读者不胜了了。这一方面是由于中西在文化心态和审美习惯上有着巨大差异 ,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尚缺乏对具体作品细致的揣摩 ,设身处地的感受 ,进入艺术境界的领悟 ,即缺乏微观方面的研究。本文从评析四位美国后现代派代表作家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四篇后现代派小说出发 ,探讨了美国后现代派文学进行小说写作技巧及语体创新的种种因素 ,认为其发端和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传统的依托 ,它并不是对传统文学的全面颠覆 ,而是传统文学的延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5,(29):43-44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戏剧流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流派最初被人称为“反戏剧派”或“先锋戏剧派”,到了60年代初,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根据该派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而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正式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使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社会灾难的深重,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彻底撕去了人世间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得以洞见那些曾在这…  相似文献   

3.
王祖友 《文教资料》2009,(26):33-34
杨仁敬等撰写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是目前一部比较详尽地阐释美国最有代表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力作.<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开拓性意义,其出版标志着我国学者已走进了美国文学研究的最前沿,对于促进学界对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深入研究和推动高校英语专业的语言和文学教学,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进行的,从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变迁的轨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出现文学上产生了后现代派小说。随着影视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文化更加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日益消失,文学创作成了一种跨体裁的综合性艺术。在后现代和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学作品将继续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创作上出现了"后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家极其热衷于把玩和嘲弄,似乎认为只有凭借这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而近30年来不断成熟壮大的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也顺应这一潮流,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感受。在后现代文化逻辑影响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凌叔华在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以及京派的文学互动中.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自由主义思想,并用创作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这使她成为“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和京派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7.
论文是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文艺政策、本土创作现状密切相关。论文以翔实的资料,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派文学从“文革”后艰难地冲破禁区,到80年代大量地引进,总结了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之间占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台湾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现代派文学思潮是西方的舶来品 ,分别于 1 935年和 1 94 9年从日本和祖国大陆两个渠道进入台湾。 1 94 9年 ,纪弦将 30年代大陆现代派的余绪带入台湾。 5 0年代台湾成立“现代”、“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 ,这是国民党高压下的早产胎儿。台湾现代派真正崛起于 6 0年代 ,其标志是以白先勇为代表的台湾大学“现代文学社”。后来他们都去了美国 ,台湾现代派式微 ,出现了“无根的一代”海外流学生文学 ,继则发展为海外华文文学。  相似文献   

9.
到了 2 0世纪末 ,由于政治和思潮的多元化 ,台湾文学也趋于多元化。现实主义文学在新形势下又有新的崛起 ,后现代派文学在台湾形成一股潮流 ,高山族文学在现代文明的带动下得到明显的提高 ,“文学台独”在政治势力的庇护下公开登场。与文学的多元化相呼应 ,台湾文坛出现了颠覆中心的“边缘”文学理论 ,引起了人们关注。此外 ,随着海峡的解冻 ,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推动了两岸文学的沟通和融合 ,乡愁文学逐渐地向探亲文学转化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石慧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32-133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理念和目标后现代教育有着太多的相同点,无限度地放大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在这次浪潮中进行了一场革命,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并不可以完全地用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也不能把未成形的思想与孕育的温床一起全盘抛弃。借鉴后现代教学思想,对于推进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一种革命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本文对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果戈理的一些作品中,有不少与魔幻现实主义相仿佛的东西,如:融合民间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打破人、鬼界限,运用夸张、隐喻、象征、梦幻、预言等手法。这种相似,为研究现代派、后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佐证──现代派、后现代派文学仍植根于传统文学的土壤,其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是传统文学中已有因素的某种夸张、变奏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以覃子豪和商禽为代表的巴蜀籍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更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种建筑设计的思潮和风格,后来逐渐扩散到工业设计,学艺术乃至有关现代社会变革的所有话语中。后现代主义设计力图克服现代主义设计的技术决定论,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局限性,出现了高技派与人派的融合。这一新的化趋势为工业,技术乃至人类明的整体发展呈现出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美学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强调了主体的解构,并对现代性进行了超越和反叛,强调平等,作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尊重广大人们的文学需求,文学形式风格夸张、扭曲、嘲弄、怪诞。哥特式的怪诞普遍体现在美国南方文学中,塑造了畸形、病态的人物形象。这些怪诞的现象铸就了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特色,并且在文中解读蕴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现实。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发展特色、后现代主义的南方文学特征以及美国南方文学的哥特式怪诞文学特色对后现代美学视阈下的"美国南方文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台湾现代派文学思潮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现代派一出现便受到批判。首当其冲的是纪弦“六大信条” ,覃子豪以“六条正确原则”迎击。对现代派诗的批判 ,持续近 2 0年 ,经历三个战役 ,出现了唐文标、关杰明、高准三位理论骁勇。纪弦节节败退 ,最终宣布解散现代派。继之 ,“创世纪”的“超现实”成了众矢之的。对现代派诗的批判之后 ,又掀起了对现代派小说“西化”倾向的批判 ,赢得台湾文学向民族、向乡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安德烈·布勒东是 2 0世纪法国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他的超现实主义理论与实践蕴涵着深刻而复杂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这一点早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这里试图通过对他的“精神革命”思想、来源及其创作实践的研究和分析 ,进一步认识他所创造的荒诞“形象” ,揭示现实与“超现实”在他笔下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 2 0世纪的法国“反文学”(alitt啨rature)。  相似文献   

17.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承接美国现代派小说的创作风格,开创了后现代小说的创作天地,起到了承接的桥梁作用。他是在迷惘的前提下,更深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绝望情绪;在灰色的讽刺后,加深了对社会黑暗强烈的反讽和没落情绪的宣泄,其幽默所指,充满逃离叙述主流的逃亡情绪。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派作家超越了传统的审美内涵,从而使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后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后现代派作家的艺术世界里,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故意模糊文学与哲学、文学和文化等之间已有的传统界线。他们摒弃历史、命运的视角来探讨人生,而选择不同寻常的诡秘哲学来影射迷宫人生,因此从二人的作品中升腾起具有哲理内涵的新型的后现代文学审美。同时二人有意无意沿用了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运动悖论,由此衍生出的无穷极限和圆形的迷宫世界观,都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的特殊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每隔一段时日,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思索: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文学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当前的文学是否在借助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的同时却在张扬个性方面走入了极端?当前文学创作异彩纷呈,一切都处于颠覆和解构之中,反中心、反权威、边缘化等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的种种思潮大为流行。在这个过程中,文学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文学整体走向趋于平民化、世俗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寻根后”小说的崛起似乎比寻根小说更引人注目,并且更直接影响着以后文学的趋向,根本之处在于其毫无隐讳的现实性,它们直接探讨着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他们提供的解说也非常有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振奋人心的。这些解说完全基于西方现代世界经千锤百炼的思想,其成熟的程度顷刻之间便可以让寻根派那些独自摸索的探试性理论相形见细!人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终于与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接轨了!所以人们便不分有红皂白地称呼“寻根后”所出现的刘索拉、徐星、残雪、王朔等人的创作一律为“现代派”小说。诚然,它们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