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紫陆 《初中生》2012,(32):56-60
正【导言】事实上,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瓦尔登湖》的文字或许显得晦涩了一点。由于思想的深邃以及行文的恣肆等,《瓦尔登湖》并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既然如此,那么为何还要在此向大家推荐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希望大家知道有这样  相似文献   

2.
1845年3月,美国人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在那里亲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独居到1847年。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这本书是一个孤独者的日记,向读者展现了梭罗在那木屋里的沉思冥想,以及简单而馥郁的生活。自此,瓦尔登湖以及梭罗,皆因此书而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3.
赵艳东 《教育文汇》2008,(3):48-48,55
一个多世纪以前,28岁的美国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就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是本适合心灵阅读的书,也正如徐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静、恬静、智慧的书。”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文学丛书》始,《瓦尔登湖》在中国流传甚广,先后多家译作,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其间各译本的话语运用、句式语意、个人风格、都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瓦尔登湖》。为了更好地了解《瓦尔登湖》,走进瓦尔登湖,各译本之间的区别与不同值得探究。本文将以徐迟、王光林、王家湘三个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瓦尔登湖》和《桃花源记》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个文本,却演说着相似的梦想。《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认为,《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乔治·艾略特认为《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在《瓦尔登湖》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  相似文献   

6.
一、说文本(一)文本的内容与地位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  相似文献   

7.
邓杰 《考试周刊》2011,(76):25-26
《瓦尔登湖》自从面世以来,就是一部拥有很大影响力的经典名著,作者梭罗也是一个负有盛名的热爱自然的文学家,他宣扬环境保护理念,贬斥唯利是图,只知道向自然索取的行为。在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十分严重,本文关注的是一个具体的方面——城市发展问题。城市发展在当今时代遇到很多问题。《瓦尔登湖》虽然写成于十九世纪,但是梭罗的思想预见到了当今的许多问题。本文分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环境思想和美学理念,以及其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能让我反复重读五六次以上的作品并不多。然而,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是一个例外。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来看,张知遥的译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则在语境和汉语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我们当下的阅读习惯。18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的《瓦尔登湖》,到2004年已诞生了150周年。全世界又一次将目光聚焦于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以致掀起了自然生活之风的新浪潮。而在中国,我们不难从图书超市中看到不同译本的《瓦尔登湖》醒目地汇聚在一起,成为让人动容的一种风景。从《瓦尔登湖》不断地被翻译出版行销的特有现象,不难…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人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瓦尔登湖》中文译本所参照的文本即"前文本"不是被机械地模仿与重复,而是与《瓦尔登湖》英语原著产生内在的文本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徐迟、王光林、戴欢三位译者对《瓦尔登湖》的互文还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翻译的互文还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sources of Thoreau's thoughts before attempting to analyze his mode of life at Walden and his sharing of Chinese concept of nature in Walden.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oreau is indebted to Oriental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his thoughts that he expressed in Walden and other works.  相似文献   

12.
梭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他深刻的思想内涵,发现他的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理论局限。梭罗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离群索居的行为背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深刻的人文关怀。他以孤独的个人主义实践昭示了自然而然的生活对于现代文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瓦尔登湖》中寓言性质的故事与《庄子》中寓言一样含义玄奥。两者寓言的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表达了庄子和梭罗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他们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愿望,也表达了他们深邃的哲学思想,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的共同认识,充满了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of accountability and the 'economy' of education this generates, pragmatism, as a philosophy for ordinary practice, needs to resist the totalising force of an ideology of practice, one that distracts us from the rich qualities of daily experience. In response to this need, and in mobilising Dewey's pragmat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other standpoint in American philosophy: Stanley Cavell's account of the economy of living in Thoreau's Walden. By discussing some aspects of Cavell's The Senses of Walden that suggest both apparent similarities and rad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oreau and Dewey, I shall argue that Cavell discovers rich dimensions of practice in Thoreau's American philosophy, ones that are overshadowed in Dewey's pragmatism: that he demonstrates another way of 'making a difference in practice'. Cavell, as a critical interlocutor of Dewey, from within American philosophy, offers a way of using language in resistance to the rhetoric of accountability and in service to the creation of democracy as a way of life. I shall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the enriched tradition of American philosophy from Dewey to Cavell is to be found in their promotion of philosophy as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s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梭罗与海子具有深度的可比性.他们都对现代性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都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精神困境,梭罗的拯救方案是返回自然,他谱写了一曲灿烂的生命之歌;海子则始终进行着终极价值的追问,他最终倒在了求索的途中.  相似文献   

16.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与文学"真实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当代作家追本求原的真实观与道家表现真性情、真思想如出一辙,洋溢着道家精神的优秀作品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中国人的欣赏水平、思维结构、生活方式乃至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美国的超验主义理论崇尚直觉,强调自然界是神对人的启示,人可以从自然界认识真理,达到精神和道德的完善统一。梭罗把超验主义的原则作为自己的哲学理念付诸实践行动。《瓦尔登湖》以梭罗两年多的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宣传大自然的美好,批判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找寻生活的意义,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他的主张最终突破了超验主义思想的局限,开启了美国自然文学和生态文学的先河。书中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与实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8.
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虚静的审美境界。梭罗,退隐城市,在大自然当中寻找本真的自我和灵魂的依托。他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独具魅力和灵魂的自由。在所有的感觉中,最为敏锐的是听觉。从《瓦尔登湖》文本出发,探寻梭罗用心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流的虚静的审美境界以及他在大自然当中实践“道”的精神,成为一名忠实的体道者,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瓦尔登湖》是梭罗检验超验主义思想的一次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实践是梭罗超验思想在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体现,《瓦尔登湖》大力提倡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超验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在他广为人知的作品《瓦尔登湖》中,对自然的描写处处渗透着一种深层生态学思想。其作品中的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和谐的整体。梭罗多次在文中质疑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权利。他平等地看待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人类作为自然中能动性最强的存在物,应该主动担当起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保护包括自己的物种在内的每个自然存在物,而不是滥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