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缭绫是一种精美绝伦的丝织品。唐代,劳动人民为了织缭绫耗尽了心血。据元稹《阴山道》说:“越厄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功未到。”意思是:织一匹缭绫,超过织十匹普通绸子所费的劳力。可是它被当作贡品进献宫中以后,却被糟踏。诗人对此十分痛心,写了这首诗,并以“念女工久劳也”为序,揭示诗篇的主题,表达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全诗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一连串鲜明而生动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缭绫进行细致  相似文献   

2.
宋代学界,疑古精神大兴,对《诗经》的解读也兴起一股废《序》言《诗》的潮流。清初钱澄之撰《田间诗学》,在该书《古序考》一文中综合前贤之论,主张要依《序》解《诗》。概括钱氏《诗》学观关于《小序》的论点有二条:一是《小序》不可废,首句可信而申续之文有待商榷;二是《小序》首句为采诗太师所题,申续之文为东汉卫宏续作。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二册,将《桃花源记》的“落英”注为“落花”,“缤纷”注为“繁多交错的样子”,我以为欠妥。“落”,《说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日落。从草,洛声。”古来多用此义,不必赘述。又,《尔雅》:“落,始也。”古来用此义的也不少。《诗·周颂·访落》:“访予落  相似文献   

4.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徐凝:《庐山瀑布》咏庐山瀑布的诗很多,最著名的当数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以其由浪漫主义幻想所构  相似文献   

5.
《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名篇之一。它以第一人称女主人公口吻悔恨地诉说了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虐待被遗弃的不幸遭遇。肺腑之言,动人心魄;叙事完整,殆同小说。尤其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比兴句,备受人们喜爱。然而对其喻旨,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言之,约有三端:其一,女貌说——认为是比  相似文献   

6.
颂诗蠡测     
一、《周颂》之《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四篇释义四篇旧为成王时诗,是矣。其作于克殷诛管、蔡之后,抑作于未诛管、蔡之前,说诗者颇有分歧。今以为当作于大乱未平之时,不当作于已平之后。知者,《闵予小子》云:“遭家不造,嬛嬛在疚”,狁或就武王之丧而言。若《访落》之“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判涣”,当即跋扈,谓殷遗民与管、蔡之乱也;“多难”,亦不能说仅指居丧;此其一。《小毖》又云:“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葬蜂,自求辛螫”,更不能说:此指先王之丧。《汲冢周书·作雒解》云:“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  相似文献   

7.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8.
<正>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熙宁三年进士。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后历官枢密院编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获罪,编管太平(今安徽当涂县)卒年八十,有《姑溪词》。 满庭芳① 有碾龙团为供求诗者②,作长短句报之 花陌千条,珠帘十里,梦中还是扬州。月斜河汉,曾记醉歌楼。谁赋红绫小砑,因飞絮  相似文献   

9.
高鲲 《现代语文》2006,(5):48-49
阮籍以《咏怀诗》名世,一般提到他的《咏怀诗》,都是指其五言《咏怀诗》。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阮籍”条说:“……(阮籍)长于五言诗,代表作《咏怀诗》82首多抒写忧生伤时的苦闷,为后世传诵。……”但阮籍是否还写有四言《咏怀诗》,有多少首,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因为建国后几部通行的文学史著作都不提这个问题,只有胡国瑞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提到阮籍还有四言《咏怀诗》三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阮籍”条说:“……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另外质量较高的《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10.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口技》一文,原是作为其《秋声诗》的序言,正如作者所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意思是借技艺人和“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即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全文按照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描摹表演情节时的“紧张——安静——紧张”;一条是表现听众情绪的“紧张──平静──紧张”。其间还插入笔者简要的赞语。场景描写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全文围绕“善”来写,形象而逼真地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一“自作语最难”与“点化” 我国古代诗人除了直接抒写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之外,尤其善于捕捉人们精神世界中有感于大自然的变化而产生的细微的心理变化。“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哪怕是一片落叶、一声鸟鸣,或是一团轻絮、一瓣飞红,春夏秋冬,暑往寒来,无不唤起他们无限的遐思,引起他们丰富的诗情诗绪,并利用他们娴熟的诗歌创作技巧,谱写下无数万古流芳的诗章。这些诗,令后人赞赏,令后人倾倒,它给历代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如怜春而惜时的:唐代雍陶《过南邻花园》写有“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岑参《山房春事》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有“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护《题都城南庄》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宋代苏轼在《海棠》一诗中说“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以至于欧阳修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相似文献   

12.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无暂息。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宋朝诗人苏轼的《戏徐凝七绝》:"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相似文献   

14.
《氓》【题解】本诗出于《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时期。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并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是《诗经》中最有文学性的部份。【名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四句都是比、兴句。前二句  相似文献   

15.
《左传》所引逸《诗》 ,沈德潜辑录 3条 ,逯钦立辑录 7条 ,似有疏略。另有 7条 ,是否逸《诗》 ,历来或有疑议 ,应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6.
绫十行人在中国并不出名,但你很可能听说过他的妻子——以《十二国记》而享有盛誉的才女小野不由美……二人早年同属京都大学推理小说研究会,1986年结婚,次年绫十在妻子的大力协作下发表他“馆系列”的第一作、同时也是其代表作《十角馆杀人预告》(原名《十角馆の杀人》),旋即在日本推理界引发了一场新本格的风潮。  相似文献   

17.
记得初次无意中翻看到杜甫的《登高》时,深为其中的两句诗所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木”可“落”么?是木头人从天而降吧?有可能吗?当然是落叶啊!那怎么还用“落木”?不过,细细地品味,发现这句特别有诗味。后来问了老师,老师讲解了一下,但我仍是不解。及至后来学了林庚的《说“木叶”》,我才对“木叶”有了新认识。林庚费了近三千字来写的这篇文章,其实简而言之,就是说“木叶”二字因具有疏朗萧条、枯黄干燥的艺术特征而优于“黄叶”、“落叶”、“树叶”,因此各朝诗人争相套用甚至活用之云云;而“落木”更是绝妙…  相似文献   

18.
历来学者认为《周颂》中大部分作品都表达了对祖先的赞美及祈求得到福祉的思想。而在内容上相互连贯的四首诗《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则表达了周人更为深广的情感。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试揭示《周颂·闵予小子》组诗特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20.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