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科普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群众性科普文化表现形式,它把科学知识、科学实验通过戏剧情节,以舞台表演剧、话剧等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获取对科学知识的体验,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是一种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社会性于一体的新型科普形式。本文结合江苏省科普剧汇演优秀剧目的创作,从科普剧创作的主题选择的原则、特点以及创作技巧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2.
福建产茶的历史悠久,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所产茶叶种类繁多,福建茶人在长期的种茶、采茶、制茶、贩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本文从福建人的饮茶习惯和偏好出发,探讨了福建茶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分析了茶文化在增进人际交往,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些社会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福建茶文化的发展提升了福建的开放形象,进一步增强了福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孙强骥 《科教文汇》2008,(13):F0002-F0002
庐剧起源于江淮之间和大别山区。它以山歌、门歌、秧歌、对唱等艺术形式衍变而成;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庐剧的声腔艺术别具一格,独特清新,在衍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庐剧是较有特色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溯源于民间.与其它戏曲艺术有着许多相融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艺专业本土化特色课程《大叶茶生产技术》《烟草生产技术》的教学实施要"立足地方特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包括现代农艺专业特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共建完成课程实施等。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类科普剧已在我国的部分科普场馆得到了应用。通过调查科普工作者与科普受众对于自然科学类科普剧的认知情况,分析二者在科学知识偏好、表演形式偏好等方面的异同及差异成因,为科普剧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办好地方报新闻性栏目,满足受众需求及创新地方报纸宣传形式,办出自己特色;把握地方报纸栏目的定位,增强可读性3个方面论述了办好地方报纸专栏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武陵山区地方特色资源概况,通过调查研究,从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情况和获取情况两方面探析了武陵山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了统一规划管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性、全力保护地方特色性、提高资源质量、完善网站建设等加快武陵山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浙西衢州明清古民居装饰形成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卫霞 《今日科苑》2007,(20):210-210
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矛盾运动本身所需要并产生了这个区域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衢州明清古建筑风格融浙、闽、赣、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其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理,探索装饰风格形成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提取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运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关键词共现法对检索出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直观反映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相关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目前针对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研究聚焦于地方档案馆等一些文化机构,主要针对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征集、收集等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韩宝军  何琼 《科教文汇》2013,(26):22-23
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仍需着眼于发展的长足性,依托特色专业的建设,形成地方高校谋发展、求共存的有力支持。本文首先针对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状,从专业建设的思想意识、资源配置、科研力量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办学定位、培育特色专业优秀教师团队、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新时期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韩菽筠 《科教文汇》2012,(2):160-160,169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曾广泛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极易引起观众共鸣。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但同时在各界的保护和推动下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沈影红 《科教文汇》2014,(17):116-117
结合当前教改的方向与艺术学校学生的学情,本人对戏剧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以达到戏剧教学实践与艺术专业发展互为促进,学生的欣赏审美水平得到提高,为将来从事文艺事业提供更多养分的目的。本人选取戏剧作为特色课型进行教学研究,是因为它涵盖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的经典戏剧作品如大海珍珠,粒粒璀璨,容易引起艺术专业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又因为戏剧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识要点很多,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并大量阅读剧本、观摩戏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大有裨益,可以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戏剧的教学,教师创造性地呈现生动、精彩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融入情感体验、表演欣赏、二度创作等环节,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文化与专业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为职业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演化阶段的判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绿色食品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特征,运用生长曲线(逻辑斯蒂曲线和龚伯兹曲线)拟合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演化过程,对其整体演化轨迹进行测定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启示是:①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从2006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产业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②绿色食品产业经过成长期的适度规模扩张后必须积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成熟期过渡,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是做"大"而是做"强",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效率提升和产业竞争力增强。研究结论对于揭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符合生命周期阶段特征的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戏剧教育指以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为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当前戏剧教育存在着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目前戏剧教育的现状,需要在创建和实施戏剧通识人才的培养教育工程、创新和整合戏剧专业院校课程体系、开拓和延展戏剧教育的领域和空间三个方面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王鑫  杨柳 《科教文汇》2021,(13):176-177
戏剧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方法,整合了心理学、戏剧表演、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情感、语言表达、行为管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该文对戏剧治疗的概念、原理和实施步骤进行介绍,并对我国未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翠 《科教文汇》2014,(25):215-216
南浔图书馆建立在一个经济发展,信息技术腾飞,全国掀起文化大潮的时代,虽然仅有三年的建馆历史,但是凭借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并有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经济条件做后盾,它必能克服经验不足、人员紧缺以及自身设置不合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和不足,从合理的文化定位,别具一格的馆舍布置,深化地方文献收藏工作,建立特色产业书库,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服务风格等方面着手各个击破,坚持“情系嘉业情缘、诚建百姓书房”的理念,最终实现“五色”图书馆的文化构想。  相似文献   

17.
戏剧文化是一种巨大而又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审美情趣。甘肃建设戏剧大省,其核心是戏剧文化建设,戏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发挥戏剧文化的精神力量,通过戏剧文化树立的价值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8.
宓芬芳 《科教文汇》2014,(34):41-42
英美文学模块教学是模块教学在文学课堂的应用探索。该教学模式兼顾英美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英美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四个模块,根据各模块相对独立的内在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英美文学模块教学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各体裁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19.
易施言 《科教文汇》2012,(29):138-139,147
戏剧文献翻译是艺术专题文献翻译的一个领域。戏剧语篇以对话为主,具有很强的口语特征,因此其翻译策略不同于普通文学翻译。莎剧对西方戏剧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而朱生豪作为中国译莎第一人,其戏剧文献翻译特点值得探讨和借鉴,本文将以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经典译作为案例,探讨朱生豪先生莎剧翻译的特,氦以及其对戏剧文献翻译策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普罗米修斯》2012,30(2):161-170

Media studies research in the 1990s illustrated an incongruity between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Australian communit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at diversity on commercial television screens. Australian drama in particular received much criticism for its seemingly 'Anglo' portrayal of Australian society. Most of this former research was based on program content analysis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o studying the media. From the mid-1990s, anecdotal evidence suggested an improvement in the casting of actors from culturally diverse backgrounds. This paper contextualises polic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s in the 1990s related to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resents new research undertaken within the commercial television drama industr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ommercial television drama at the end of the 1990s, a casting survey of all Australian commercial drama programs broadcast in 1999 was carried out. This was complemented by interviews with industry personnel and a two-week content analysis of programming. The research establishes the degree of casting for actors from culturally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offers explanations for both improvements made over the previous years and the continuing obstacles faced by some groups in gaining a place in our popular drama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