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创造了大量的科技英语。科技英语翻译越来越受到各国翻译学者的重视,而专业术语的翻译被视为是科技英语翻译的难中之难。要想翻译得恰到好处,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基础和相关科技专业知识,还应达到翻译标准,遵循翻译原则,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试图从思维方式差异和理论基础厚薄等两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翻译标准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认为,翻译可帮助创造出真正的中国现代白话文,主张译文必须忠于原文,且"信顺"统一的直译。他坚持用"绝对的白话"心装读者,不赞同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在翻译理论上的许多见解也有有失偏颇之处,但至今仍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等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标准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因其意象的不确定性而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在翻译中不应显化,而应通过保留其模糊性使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同样的美的感受。本文通过鲁迅小说《呐喊》中具体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标准的模糊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得出"标准的模糊性"是指导文学翻译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改编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技法,它冲破了传统译论中"信、达、雅"、"对等"等翻译标准的桎梏,是直译、意译失灵时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在语篇视阈下,改编翻译策略可灵活应用于商务广告、新闻报道、影视字幕等多种类型的语篇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必然会有大量的新词涌现出来。如何使科技信息在不同国度间得到及时、高效的传播,译者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阶段英语科技新词翻译策略主要集中在音译、直译、意译等传统翻译策略上,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翻译工作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新词翻译中存在的弊端,力求建立科技新词翻译的标准,提出系统化可操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国仕 《天中学刊》2007,22(5):75-76
通过对严复的翻译标准的论述,引申出"严谨准确"和"通顺流畅"两个科技翻译标准,并分析了如何在科技翻译工作中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蒋倩 《文教资料》2010,(22):50-52
本文通过回顾翻译的传统标准"忠实"标准,指出其不合理之处;提出新的翻译标准,即由吕俊教授提出的翻译的三个"最低标准",并通过美国翻译家EvanKing翻译的英译本《骆驼祥子》(RickshawBoy)中的实例对这三个标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