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收法定,首先并不是作为一种先验的政治理念或法律原则而提出来的,而是人类宪政民主政治运动的一项现实诉求。大多数法治民主国家是围绕税收法定原则的确立而扣动自己民主政治历史演进之扳机的  相似文献   

2.
秋风先生新著《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反思了近代中国以胡适、储安平为代表的启蒙自由主义传统,追溯了张君劢、梁漱溟所代表的保守宪政主义传统,分梳了自由主义与宪政主义的异同,提出中国的自由主义若要走出困境,必须有一个“保守化”的转向,即学习西方立宪时代的政治传统,并对中国传统中的某些价值予以肯认。  相似文献   

3.
现代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奠基于工业化时代之私人财富积累基础之上,底层民众因无力消费昂贵的政治生活而不得不远离政治.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微博技术的推出使得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民众廉价地消费政治成为可能,底层民众正在回归政治舞台.在我国,微博问政已然成为民主政治改革的新动力.我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应当积极回应微博问政,并改革政治法律制度、规范政治法律设施,规制并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田东奎 《历史档案》2006,(3):97-101,129
清末宪政为什么没有成功?这是法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建国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仅限于政治层面的探讨,没有涉及具体的制度安排。建国后,受革命优于改良史观的影响,法史学界、史学界众口一词地认为,清末宪政是一个愚弄人民、阻挠资产阶级革命的骗局。20世纪80年代后期,法史学界逐渐摆脱了定性史学的研究范式,开始关注清末立宪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资料,并重新诠释清末宪政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本。于是,一些学者经过潜心研究认为,清末宪政不是骗局,清政府的态度是认真的,并有长远的规划。我们认为要了解清末宪政失败的原因,就不能不考虑清末宪政的动因。清末宪政的缘起,表面看来,似乎是清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满足人民和立宪派立宪国优于专钼国的呐喊,地方督抚的强烈呼吁,消弭革命,响应西方列强进行最低限度的改革,等等。这些理由,应该说很充分了,但仍不足以解释清政府推动宪政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民阅读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如何丰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建设书香社会,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是我们遇到的新课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阅读史的文明古国,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文本变革,人们阅读的习惯在改变,但阅读的体验,阅读的感悟,古今中外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我们首先要重视中国阅读史的研究,从古代阅读传统和文化中汲取养分,使之服务于阅读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阅读史研究的内涵和范式出发,讨论了经典的类型、特点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出版、读者等因素对经典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对经典的阐释与经典变迁的关系.经典作为一种特定的文本和阅读对象,其变迁和接受应作为阅读史研究的一个细分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来经典阅读的变迁和接受,并总结了经典的变迁对于阅读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戊戌变法以后,宪政就一直是国内外报刊热衷探讨的问题。改良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不仅将西方的立宪制度条分缕析地介绍给国内读者,同时还将宪政文化作为一种国民常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尽管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对君主立宪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对于以宪法实施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异议。辛亥革命的结束无疑也结束了清政府立宪实践的可能,但改良派人士在宪政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并非毫无"遗产"可言,至少在一些报刊的议政方式上已经将"舆论政治"变成了宪政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这不仅在新闻史上意义深远,也给现代政治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国风报》于1910年2月创刊于上海,作为一份旬刊,它  相似文献   

8.
国立自治学院筹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该学院之筹建是张君劢宪政思想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重要步骤,折射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追求。其最终被南京国民政府停办,根本原因则是因政治格局剧变而引起的文化权力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端,至1949年结束,长达109年的时间中,近代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不断在变迁,媒介制度也随着时代浪潮在悄然变化着。戈公振先生的著作《中国报学史》也忠实地记录了其中一段时期的变迁。本文将从《中国报学史》的内容出发研究近代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挖掘近代媒介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波 《山西档案》2005,(5):20-24
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有两大先天不足.一是档案利用条件的欠缺;二是意识形态倾向。作为深层原因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冷战史研究的梦魇.因此,打破它,并建立一种基于相互依存的多边档案交流机制是中国冷战史研究的必然要求。这种交流机制是多渠道的.淡化了意识形态倾向的.它第一次让档案摆脱了在冷战史研究中用“文本解读政治”抑或用“政治解读文本”的两难境地.为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提供了一种类似“规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新闻联播》不但是中国影响力最大、拥有观众人数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是中国传媒生态中具有独特政治意涵的一档电视节目。该节目从1978年开播以来的一切形态变化,都折射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面向,并被观察者做出政治意义上的解读,是中国新闻改革最难碰触的"雷区"。在35年的历史中,《新闻联播》通过再现、维持、适应和扩散既有意识形态框架而确保政治变革在总体上处于执政党可接受的审慎与渐进状态,是新闻文本对政治现实的符号建构典范。本文采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对《新闻联播》诞生35年来形态变迁的过程进行梳理,试图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语境下,探讨和阐释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汉字阅读的特点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从甲骨金文时期到明清两代的阅读史,区分了神谕时代、圣人时代、史官时代、诗人时代和小说家时代的各自特点,从而总结出明清以前从"神性"阅读主题到"人性"阅读主题的变迁。这在阅读史研究上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13,(12):190-193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978-7-300-18318-3 罗威廉 69.00 2014-01 按照长时段理论,本书研究的时段从14史记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跨度长达七个世纪;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是的这本书能够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时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画卷。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视频新闻,解构了传统精英主义的新闻理论,带有强烈的后现代文化特征。视频新闻在微博传播中形成开放、动态的文本,不同身份的个体在其中表达了多元诉求,由此打破传统电视新闻时代的传授关系,建构起新的文化权力关系。网络视频新闻微博传播中的文化政治对国家的宏观政治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政治变迁,这种变迁既影响政治实践的图景,也影响传播实践的现实和未来。最根本的影响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草根权力不断挑战传统的政治精英权力。而传播网络对于公共生活和安全的正向作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6.
民主宪政的前景只要再稍显灰暗,下一次政治地震就会接踵而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谈到近代中国民主宪政的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宋教仁.过去百年研究,无不将宋教仁视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特别是他最后悲剧性的结束,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既为宋教仁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此终止而惋惜,又为中国民主政治失去这员大将而抱恨.许多研究者甚至以为,假如宋教仁不死,假如宋教仁如愿筹组议会第一大党组阁成功,中国民主政治应该能够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新闻的语言特性及其语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批判语言学的观点看,“政治性”媒介文本被书写的过程,就是一连串的语言选择过程.这些选择过程可能包括:何者被包含在内而何者被拒斥在外?何者是明示而何者是暗示?何者是中心而何者是背景?哪些项目被挑选等。本文举例分析媒体政治新闻报道语言的5个方面语用策略,以便我们更好地解读政治新闻的深层结构和内隐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政治具有社会化表演的特征,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和"后真相"政治的蔓延,这种特征在当代显得格外突出。本文通过对美国总统政治网络媒介叙述文本的符号叙述学分析,综合媒介情境论、话语理论,明确了相关叙述文本的纪实叙述类型,并对其叙述内容中的"台词设计"进行辨析。同时,本文从否定性、肯定性两个向度出发,对美国总统政治的媒介话语策略及其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分析,并强调作为解释社群的民众对叙述事件的意义解读决定着媒介叙述文本的类型、内容和叙述技巧。由此提出,对"后真相"时代美国总统政治的研究应当以关注其民众的接受状况为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