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修美 《现代语文》2010,(10):118-119
亚圣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确实如此,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能折射出一个人灵魂的纯净与肮脏,  相似文献   

2.
一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沟通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依赖于“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言语沟通”,是指人们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所进行的沟通;所谓“非言语沟通”,则是指借助于动作、表情、姿  相似文献   

3.
《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章,对于孟子所言借以观察和研判一个人是否"胸中正"的眸子"瞭焉"、"眊焉",古今学者大都以眼眸的明与暗来解释。这样的理解并不恰切。本文认为,眸子的明与不明并非观目知人的关键,孟子注重的是在人说话时对其眼神作动态的观察;所谓"瞭焉"、"眊焉",主要是指目光的镇定正视还是游移闪躲,据此可以较有效地体察人的出言是否基于善意和诚心。从某种程度上说,观眸知人可以看作是孟子"知言"论的重要心得和有效方法。与传统的相术一般只从眼眸的先天形状、明暗程度来推测人的性情命运相比,孟子的"相眸法"具有一定科学性,更为合理,也更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凯罗《晚歌》说:“双瞳如小窗,佳影收历历”;孟子又有“相人莫良于眸子”的话。古人道出了眼睛不但是心灵的窗户,而且从一双明眸的后面还可以透视出人的丑恶与美丽。可见,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像房屋开了个明亮的窗户,透过窗户可以望眼欲穿,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然而,事情并非像你所想象的那样,随便走进一所校园,不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会发现,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不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日趋严重。过去,人们珍视某一件东西,都喜欢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可今天,“眼镜一族”悄悄兴起,孩子们刚步入幼儿园就  相似文献   

5.
沟通是心灵的开放。再精巧的教学预设、再独到的教育策略,如果遇上心灵无法向你敞开的学生,一切都会成为泡影。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沟通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言语+38%的声调+55%的非言语。可见非言语沟通方式比言语沟通更有效。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怎样与初中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尤其是非言语沟通。更是一门艺术。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努力发掘自身资源,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与学生交流,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目光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家阿尔特蒙荷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一句话的影响力=7%语言 38%声音 55%面部表情。有的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体态语表达领域。由此可见表情语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而在生动多变的表情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表现力最丰富的是目光语,恰当的目光语不仅能够表情达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控课堂气氛,而且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表情达意人们高兴时,会“眉开眼笑”,发怒时会“横眉竖目”。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  相似文献   

7.
非言语沟通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沟通,称为“言语沟通”;另一类是指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等非言语符号系统而实现的沟通,称为“非言语沟通”。在人际沟通中,言语沟通最重要,因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借助于语言传达的意义损失最少。但是,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阿盖勒(Argyle)等人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8.
眼睛是人最为灵活,最能表现生命力的器官之一,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窥视人们各种深微隐秘的精神世界,正所谓:有“眼”则生,无“眼”则死。鲁迅先生也说过:“忘记了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其简省地划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文学家则从人之眼派生出一系列文学的“眼”,如“诗眼”、“词眼”、“文眼”、“曲眼”等。  相似文献   

9.
老师的眼神     
范亚玲 《班主任》2009,(3):55-5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眼神的变化是反映其内心情感状态的“寒暑表”与思维活动的“脑电图”,因为“眼睛有自己的秘密语言”。一位幼儿园老师的经历:在音乐活动中,有两个孩子吵了起来,其他孩子跟着起哄,活动室里乱成一团。我连说带哄才把事情平息下去。  相似文献   

10.
肖肃 《华章》2011,(10):55-55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眼睛展现出的表情是真实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根据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的眼睛。而目光语对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目光语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眼睛     
郭敏  赵桂珠 《初中生》2009,(3):48-48
每个人都长了一双眼睛。有人这样描述:“XX有双漂亮的眼睛,长睫毛,双眼皮,眼仁又黑叉圆,水汪汪的。”在他们看来,眼睛是美的标志。有人见解不同。说:“好看有啥用?你能从他的眼里读出他的奥秘吗?”在他们看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觉得这话确实有道理,所以注意去细读每一双眼睛。  相似文献   

13.
非言语沟通行为是在不借助言语、文字符号情况下,通过体态、目光、发音的细微差别或面部表情等静态及动态的信息符号进行的一种人际沟通。新闻传播者获取信息过程中的非言语沟通既包括采访者通过言语之外的方式影响采访对象以获得信息,也包括通过对采访对象非言语行为及其环境的观察、分析而获取信息。非言语沟通往往通过面部表情、目光、时空、副言语等非言语行为实现。非言语行为因其直观性、形象性,且难以伪装,不仅能够传递言语难以表达的信息,而且比言语行为更接近事实,因此,非言语沟通行为在新闻传播者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眼睛———心灵之窗,透过那明亮的眸子,可以读懂人的思想[“读懂人的思想”这句话要再推敲推敲。],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天上的星星就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是我们的智慧的眼睛。[这里插入老师的话语,既点了题,又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当然这首先得是真情的流露。]所以,我总爱注视人的眼睛,从人们的眼睛里我可以读出许多许多的意思。我的老师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我爱观察她的眼睛,爱与她的目光交流。当我们在课间玩闹嬉戏时,老师总会用她的眼睛温柔地关注我们,看着一派童真的我们,她是不是也回忆起她的…  相似文献   

15.
“对话”理论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实质 (一)“对话”的内涵 “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上的对话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即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广义上的对话则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盛光希 《湖南教育》2002,(23):48-48
非言语沟通即人们用身体姿态、实物等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就是运用面部语、目光语、手势语等体态语表情达意。 用“真”面部语言 面部表情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其关键在一个“真”字,切忌矫揉造作。教师面部表情的总体要求是自然稳重而又落落大方。既不能“冷”与“呆”,也不能“油”和“滑”,理想的面部语言应该做到: 自信和友善。教师的微笑是  相似文献   

17.
陈彦炯 《学周刊C版》2010,(7):163-163
我们平常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看懂一个人的内心。从某些方面来讲,数学的眼睛就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严密、简短、准确,有其独特之美,多一个字则显哕嗦,少一个字则不严谨。恩格斯曾经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内容就是概念的体系。”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我们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要抓准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地还要澄明清澈的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灵魂。于是,我犹豫着,迟迟无法为心灵选择。我决定云游四方,寻访那些我景仰的人,然后做出这郑重的选择。临行前,上帝一扬他手中的信封:“我打赌,你最终的选择会是在这里面。”“上帝也玩骰子吗?”我不信,笑着上路了。竹篱茅舍边,我见到了颜,那个齐宣王说他宁愿“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人。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隐逸,他眯起眼睛一笑,说:“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怎么还是那两句话”,我嘟嚷着想离开,身后却又响…  相似文献   

19.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3,(10):23-24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它的重要目的之~便是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  相似文献   

20.
老师的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面部会“说话”的器官;目光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能传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最微妙的情感。教师的眼睛更应具有特殊的功能。恰当地利用目光来帮助教学,常常会收到出神人化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目光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