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将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和电视研究相结合,是西方学界一种重要的电视批评方法.本文运用历史的观点,梳理了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产生的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结合具体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研究的不同方法、视角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好逑"考辨     
本文针对当前很多人对<诗经·关雎>中"好逑"二字的误读与曲解现象,从音、义等角度对二字详加考察,以纠正对于文学经典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上,常常是误读式的文化交流才最有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讽刺本届戛纳电影节上,罗马尼亚影片《加州梦》获得"一种关注"单元大奖,被称为本届电影节"最有活力、最自由的电影情书"。颁奖场面颇为动人,台下掌声和欢呼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调查数据、访谈、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手机短信交流中的误读现象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于手机短信的误读,除了从发信者和接受者的两端来寻找误读原因外,还要把误读现象放回到传播流程中来认识。理解有时并不是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无法实现对于文本的完全理解,因为人不能摆脱自身,完全把自己融入另一个理解对象。误读本身亦是一种特殊的理解。误读一般都是脱离(或没有看懂)短信文本,按照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来对短信进行解读,于是读出了与原意迥异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文字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历史本身,人类记录历史,总需要"书写";而"书写"也随着人类的文明的进步,逐步由手工书写进人到机器印刷、电脑排字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耶鲁批评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保尔·德曼:《阅读的语言》,沈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美]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张德兴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美]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王宏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美]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图示》,朱立元、陈克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在进入21世纪的文学理论批评界,讨论解构主义的"耶鲁学派"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话题,因为在不少人看来,解构批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大势已去",它已成为一个历史现象,但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解构的原则却已经渗入到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对包括文学和文化批评在内的整个人文科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在研究文学批评的这段历史时,确实无法绕过解构主义,更无法忽略为美国的解构批评的兴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几位耶鲁大学的教授。  相似文献   

7.
吴麟 《今传媒》2010,(7):105-107
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自成体系,对学术与实践都富有启示意义;不过由于意识形态的遮蔽以及系统研究的缺失,至今仍被误读乃至忽视。基于以下三重原因——消除认知盲点、发掘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8.
郝雨 《当代传播》2012,(2):39-42
一、中国媒介批评的雏形及原生态一般来说,人类媒介发展的几个阶段(所谓"五次革命"),其时间上的边界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清晰的。而且,现今也有许多重要的史料和文物,能够佐证其各个阶段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所认为的与媒介发展几乎如影随形的媒介批评,却不容易找到如此清晰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在人类早期,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以及记录文字的载体(尤其是"纸媒")还没有出现之前,媒介批评文本的诞生和留存,是难于  相似文献   

9.
胡正强 《青年记者》2012,(11):16-18
媒介批评的欲望、动机虽然往往是因传播实践而激起,但支撑在其背后的则是人类传播活动漫长历史的整个过程.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与新闻传播显然有所区别,透辟的理性解析和文化阐释无疑是其话语实践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学从西方引进大陆,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和开端自然也就成为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播是人类确立自我意识,人类社会活动得以建立共同的行动范式,具有共享的文化意义的前提,是人类历史文化赖以建立、生成和延续的基础。传播通过意义的构建活动,建构人类社会文化。传播观念的变化、技术的革命、制度的变迁,直接影响到人类文化的结构和形态。因此,对传播问题的考察,如果仅限于对信息传递的物理运动进行观察和描述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回到传统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考察传播的本质问题。所以,我们仍然不得不追问“什么是传播”这类基本概念的内涵,解答什么是“传播的意义”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反思传播的本质,以建立传播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魏涛 《四川档案》2012,(6):34-34
档案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通过自己的记载,向后人揭示历史的真相,而档案本身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电视批评的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建立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论述了电视批评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这一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认为建立科学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对于促进电视批评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推动中国电视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黎霜 《新闻界》2002,(5):33-34
电视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选择和确定一个好的批评对象,即是说,选题要好。好的选题一开始就赋予了电视批评成功的基础,一旦选题错了,“那你所展开的批评就意义不大,或者根本没有意义,也就谈不上批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1)。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呢?就电视批评的研究范围来说,大到整个电视文化,“包括了人类电视现象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社会积淀”(2);小到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文化思潮。电视批评的对象无论大小,都脱离不了电视文化的圈子。而电视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6):32-39
本文以2004年—2011年为时间段,以英国主流媒体(包括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BBC)的孔子学院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描述其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以批评话语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建构英国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报道的新闻图式,为孔子学院在异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意见,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思想资源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广播媒介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速的发展状态,而实践规模偏小、理论研究尚未起步、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则是其主要表现.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对广播媒介社会功能的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速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四海升平》是乾隆皇帝为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特地编写的朝贡戏,戏文显示了乾隆皇帝自我揄扬的用心,也存在着对英国使团访华的误读。这种误读和中国所建构的朝贡体系有关,并导致了后来遭受沉重的历史惩罚。  相似文献   

17.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误读是对文本反映对象的曲解。在国际传播中 ,多种传媒因素引导对他国形象的误读 ,包括文化因素、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新闻职业性因素、消费主义因素等。误读已经成为国际传播中受到严重关注的问题 ,因为它超越了传播本身的效果范畴 ,可能带来国际关系方面的直接和显在的后果。国际传播的发展不平衡 ,传播弱势国被传播强势国误读已成为积重难返的现实 ,而网络传播环境并没有改变这一事实。最后 ,针对如何渐进地减少中国形象被误读的目的 ,作者提出建议 :建立由熟悉欧美新闻运作的资深学者、媒体人组成的研究咨询机构 ,制定具体可行的对外传播策略 ;培养和训练我国官员的媒体适应能力 ;转变观念 ,放宽海外媒体的采访门槛 ,逐步与国外主流媒体记者建立合作和信任等。  相似文献   

19.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误读原本是指歪曲文本或者是对文本的一种错误解释或认知行为,其引申为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或评估.中国图书走出去本身就是一种图书传播海外市场的贸易活动.本文分析和探讨中国图书走出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读的原因,同时阐述中国图书走出去过程中规避误读的三种方式:一是尽量避免文化转换的失真;二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在地化要注重利益的平衡;三是兼顾经济效益和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