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
蒲震元 《现代传播》2006,42(5):22-2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交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当今审美文化建设,从重视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呼吁学界通力合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新青年》创刊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新青年》的历史贡献,指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贺严 《青年记者》2012,(24):88-90
20世纪初,大批青年赴日留学,《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都有赴日留学的经历。这些有着深厚国学修养的热血青年游弋于日本思想文化的海洋中,自然会将两国思想文化进行对照。身处对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5.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8):119-12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杜龙鼎 《出版广角》2015,(17):180-181
五四时期是西诗汉译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西诗汉译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诗汉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期刊这一重要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期刊文化。《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以之管窥西诗汉译与期刊文化的关系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与传统的对峙中,《新青年》以传播现代文明为己任。在它的创刊号上,“新”被定义为“西洋文化”。但,作为现代文明的西洋文化并非铁板一块,《新青年》初创伊始,便对西洋文化中的法兰西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8.
差不多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从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信仰独立、妇女解放等诸多层面论证儒家伦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不合,以为中国要向现代转型,要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就必须彻底批判孔子之道,必须全盘西化,接受法兰西文明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与世界同步,与传统决裂。陈独秀的看法自有其道理。因为中国自从与西方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杂志书刊广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从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最后停刊,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渡时期,其内容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新青年》所刊登的各类文章及其历史意义,很多学者已有详尽论述,但对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几乎每期都占有相当篇幅的书刊广告,长期以来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其实,联系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传承中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得到扬弃和发展,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记录着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档案资源,是无法与中国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相隔绝的。我们需要置身于历史文化传统大环境中,对档案资源的建设问题进行理性的思索。在全球文化出现均质化趋势的今天,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性?如何把握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如何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去规划档案资源建设?本文立足于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一、…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从学理上软性地解构了北 洋政府政治统治与思想文化根基存在的合法性; 而知识分子、学生与青年对《新青年》理论与宣 传的学理认同与道德支持,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与成长赢得合法性的知识智性、理论根基与新生 血液;这种合法性在国共合作中由共产国际和孙 中山的国民党给予强化与认同,开辟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记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以独特的方式对文化进行提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凸显了在当今媒介商业化背景之下,电视媒介通过唤起文化记忆,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双赢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文化记忆角度对媒体使命予以关照,探讨了电视文化传播的人文价值取向、对文化的维系和构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13.
康健 《兰台世界》2016,(1):108-110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由保守、封闭、压抑的传统文化形态向民主、开放、自由的现代文化形态转型的模式。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问题,驳斥错误思潮的同时,指明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新思路——在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斗争中实现民族文化近代转型,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容、性质与走向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刊物——“新青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青年"与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由1915年开始出版.中间几经变动,直到1926年最后停刊,前后共存在了十年以上.它跨过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末尾,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准备期.它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文化思想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及其变为思想运动的主流的过程.对于研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准备时期的中国报刊史,"新青年"是一个最重要的刊物.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庸俗化,不敢触碰社会现实的总体特征.从历史来看文化的构建轨迹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始终处于艰难与曲折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充满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陷入根本危机.在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新浪潮下,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纪录片对于中国当下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为中国近代两大名刊。两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文化论战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言之,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认为"中西文化调和",而陈独秀时期的《新青年》认为"中西文化断然不能相容"。从表征上看,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是应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的攻讦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从文本分析看,"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是反映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谁更"趋新"的问题。应该来说,应将《东方杂志》归于新文化运动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绵绵的 历史长河 中,档案 与文化 的关 系密不可分 。中国古 代优秀文化 的继承,当代先进 文化的弘 扬,档案的 作用 更可 谓是愈 久弥 新 ,它 必 将在 21世纪铸就新的辉煌。 一、档案与文化 “ 文化 ”一 词源 于 拉 丁 文 ,意指 经 过 人 类 耕作 、培养、教育、学习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燕 《新闻大学》2006,(4):113-117
本文通过对京粤两地六位知名文学研究者关于媒介报道的个案访谈,从学者与传媒的关系,中国文化对现代传媒的影响,新闻报道的近现代比较,传媒的政治性与公共性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文学研究学者对当今中国新闻报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马浩瑀 《兰台世界》2016,(7):148-150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东西文化融合是从晚清的"中体西用"理论的提出开始的。在此之前这种融合的规模是比较有限的,而此后则是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笔者试图从理论溯源研究入手,展示晚清各主要派别的政治态度,肯定其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为今天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借鉴。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新型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大家茶馆》是福建海峡电视台在北京独立制作完成的一档文化访谈节目。节目依托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当今热点话题背后的文化深意,用轻松的面孔向大众传播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其中一期节目《提醒爱情》中,更融入了"两岸"的理念,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本文该结合该片的制作,做现实和理论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