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张学良一直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拥蒋剿共。但从1935年冬以后,他的政治思想有所转变,并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本文拟对张学良政治思想转变的因素,作一探述。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趋表面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民族存亡关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2.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推到张学良头上。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三年的热河抗战不仅关系到热河省和当地驻军的命运,关系到所有因“九·一八”事变陆续进关的数十万东北军将士的命运,而且事关平、津安危,华北存亡,为全国人民所瞩目。因此张学良声言誓守热河,准备反攻,以雪“九·一八”之耻。然而,由于南京政府采取一而抵抗,一而交涉的对日妥协方针,张学良将军军事指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黄显声率领的沈阳公安武装队伍是“当时沈阳唯一未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对日军的入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随后,黄显声在锦州致力于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工作,他所领导的义勇军被视为“日军之劲敌”。东北军撤至关内,黄显声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寻求抗日救国的张学良将军的思想转变起到促进作用。西安事变后,黄显声为营救张学良奔走呼号,积极投入到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中去,最终被国民党当局幽禁。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渐演变的过程,有时认识有反复,政策也就出现反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四年多的1935年底才基本完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在“七·七”事变前后付诸了实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急剧上升的中日民族矛盾,以王明为首的临时中央做出的判断是;a、“九·一八”事变是反苏战争的序幕。①b、“九·一八”事变意味着国际帝国主义者将和中国各派军阀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工农红军。②当时党内的领导人并没有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长期战略的起点,当然也并没有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矛头是指向除汉奸以外的中国一切阶级和阶层的,而是认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的侵略事件。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沈阳、安东(现丹东市),本溪、营口、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地,到1932年2月6日占领哈尔滨止,仅仅4个月18天,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万同胞皆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的缘起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政府“北进”苏联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敌视和进攻苏联是日本侵略远东计划之一。为建立北进的军事基地,日本迫切希望占领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的抵抗和苏联军队的强烈反击,日本“北进”战略计划破产。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放弃东北的深层原因探析雷家君张学良是民国史上东北最显赫的人物,因“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①而“功垂干古”。史学界对张学良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张学良在“九·一八”...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说明中国还没有形成全面抗战;故“九·一八”事变不是全面抗战的起点;再考察“七·七”事变前后的情况,说明“七·七”事变只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而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立即作出全面抵抗的反应,故“七·七”事变也不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最后,本文得出结论:1937年8月14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即“八·一四”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不抵抗政策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有其独特的原因。这一政策是在与日本对"九.一八"事变前后发生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交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一政策的实行造成了严重恶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课,它与教材抗日战争的第一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如何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并重?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本课以“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为重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线索依次层层铺展。导入新课时我提问:“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结果;《塘沽协定》的时间、内容、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出“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成了日军留驻的城市。1933年5月的《塘沽协定》承认了日军对东北三省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九·一八"事变研究中几个争论问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最主要原因进行了新的论述和分析,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满蒙"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国内和国际上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课前准备好地图、照片及附表格的小黑板)(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板书:第四章标题)请同学们回忆,“九·一八”事变发生于哪一年?生:(齐声)1931年。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3年2月,日军占领热河省,逼近天津,华北局势十分危急。这年5月,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什么协定?  相似文献   

14.
由张学良先生亲自任校长的东北大学于1924年5月在奉天(今沈阳)创办,“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至北平(今北京)复校。“东大”学生素有反帝爱国的优良传统,早在1925年即积极声援“五卅”反帝运动。尔后,在抵制日货、反对日本临江设领、反抗日本强筑吉会铁路等爱国运动中,“东大”学生都是积极的参加者。在“九·一八”事变后掀起的历次抗日救亡运动中,尤其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学生已成为其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问题,人们通常以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为标志。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这个问题的叙述也是模糊的。我认为,“九·一八”事变只能说是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而正式形成,则应该是一九三六年广田内阁成立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前的一个时期。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部已法西斯化,并在内阁中具有影响国策的作用,但它还未能达到完全控制内阁的程度。所以,“九·一八”事变只能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7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勿忘‘九·一八’”,告诫我们: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把不忘“九·一八”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警惕  相似文献   

17.
1931年爆发的“九·一”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其垄断资产阶级急剧向外扩张这一经济、政治的需要、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开端,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进行武装抗日的开始。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37年“七·七”事变六年之间,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是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这个气势磅四、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总裁”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政策一再阻挠下进行的。那么,这个运动是由谁在不断号召、组织和领导的呢?历史的结论给以肯定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抗战的军事准备王志国,陈贵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蒋介石面对日寇的入侵,推行“安内攘外”的政策.但“攘外”须做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为局部抗战之两大高潮。二役皆因日本扩大侵华而引起,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方针,终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不同之点在于:“一·二八”之役,日本为掩护“满洲国”之成立,以攻为守,而长城之役,纯为进攻,为日本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先步;“一·二八”之役,前方第十九路军将领抗战主动坚决,热河防卫、长城之役,靠国民政府之督导部署;长城之役规模更大,牺牲更重;塘沽协定比淞沪停战协定对中国的危害更大。热河沦陷后,蒋介石是在北上听取华北将领的汇报意见后,才作出批准张学良辞职之决定的。张学良辞职下野,反映了当时全国的呼声,是对其“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抵抗主义的总清算。断言蒋介石为转嫁热河沦陷的责任,落井下石,逼张学良辞职,此说未必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答: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我国时,美帝采取支持纵容的态度,并和日寇签订了秘密协定,认为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部的问题美日之间是“什么事都好商量”。它大量供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军需物资,如193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额仅4,182,384美元,到1931年就骤增至19,300万美元,其中主要是供应枪炮弹药和其他军需用品。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美国就曾有人主张要蒋介石把东三省卖给日本。事变发生后,美帝又“劝告”其走狗蒋介石不要对日抵抗。如当时的美国《密勒氏评论报》编辑约·鲍惠尔在后来审判日本战犯作证时曾揭露:国民党政府“曾得到英美两国的劝告,劝他们不用抵抗”。1931年11月27日,美国驻日大使福白斯向日本外务大臣面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