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48-48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的一篇游记精品。文中有这么一句:“望晚日照城郭,汉水、徂徕如画”,《教师教学用书》的释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笔者认为,译文总体上符合原意,可是对前半句的解释不够准确,把其中的“望”字释为“远望”有值得商榷之处,释为“临近、接近”更合适些。“望”有“临近、接近”的含义,如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句中“望秋”即为“临近秋天”之意。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一册王勃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风烟望五津”,编者注为:“远望五津在风尘烟海之中”。我认为此注欠妥。如照此说法,似乎身在陕西长安的作者可以望见远在四川的五津了,甚至连“风尘烟海”也可以看到。这是不合情理的。注者之所以作这样的解释,恐怕是由于对“风烟”这一名词的语法作用理解有误。“风烟”在这儿究竟是说明“五津”这一处所的状况,起定语的作用,还是直接说明“望”这一行为的状态,作状语用?我以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风烟望五津”应该是“透过风尘烟霭遥望五津”之意。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作者登临送别,极目远眺,  相似文献   

3.
杜甫之前,与泰山有关的诗歌多与鬼神、封禅相联系。杜甫的《望岳》问世后,泰山真正作为自然审美的客体进入到诗歌创作中。全诗以“望”字统领,以“意”贯穿,从远望的赞叹,到近望的惊讶,再到震撼的细望,最后到豪情溢于言表的极望,内容上层层推进,情感上逐渐上升,一线串珠、前后不断。这首诗的妙处不在于写绝了泰山,而在于将杜甫自己的情致写绝。单纯分析泰山流于表面,核心的要义在于杜甫与泰山完全融合的情致及背后暗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登泰山记》中有“望晚日照城郭”句。这句话到底该怎样读?课文后提示出两种读法:“望晚日/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教参》指出这两种答案都不正确,认为应读作“望晚/日照/城郭”。指出“望晚”是“向晚”的意思,即接近黄昏之时,不可读破。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标出“望”的几种义项是:①远望;②盼望、期望;③名望、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出现了三十“望”字和两个“坐”字。“望”和“坐”常用做动词,但在《背影》一文中,却不都是这样。请看下面的例句:1.他望车外看了看说。2.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3、我望着他  相似文献   

6.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正解安徽宁国中学汪秋明初中语文一册选自《韩非子》里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又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语,《史记》作“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人教社《教参》在翻译《韩非子》语时说:“扁鹊(在进见时)...  相似文献   

7.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8.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10.
害怕回乡     
回乡不是回家。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未进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淳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12.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13.
这节语文课上刘禹锡的《望洞庭》。当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我以抒情的语言述评道:“作者登高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水愈显青翠,那君山,就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只小小的青螺。这个比喻多么准确、形象、生动啊!我们读到这两句——”  相似文献   

14.
今宵月儿红     
以前我曾看到过月全食,所以,当报道今晚将发生20世纪最后一次月全食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偶尔到阳台上“举头望明月”,但当我望见食既时(月亮被地球的影子完全遮住)星空中高悬着一  相似文献   

15.
正“远望号”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船队的名称,中国目前拥有7艘远洋测控船,分别命名为远望一号至远望七号。“远望”号测量船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艘现代化测量船。“远望”一号建成于1977年8月,“远望”二号建成于1978年9月,该舰舰长190米,宽22.6米,高38.6米,排水量为21000吨。“远望”号测量船上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它的导航设备除了一般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中,以视觉手段来构筑意境的诗歌作品,当首推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甫的《望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感受两首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统领全篇——一字当先《观沧海》一诗,起句很平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观海所见。而《望岳》诗则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全篇,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歌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二、写景状物——大笔法、多角度曹诗把诗人亲临大海的所见景象,用朴素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登泰山记》中,教师教学用书将“望晚日照城郭”的“望”字解释为“远看”。配套的朗读磁带读为:“望/  相似文献   

18.
王勃是唐初四杰之一,这首五言律诗,是他的代表作。虽是送别的抒情诗,却不作寻常伤别语,使人读后,心境也为之豁然。“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首联,切地,以将别意叙起。“城阙”借代京都长安,“莽莽”的“三秦”夹辅着它,此是送别之地;“五津”代表“蜀川”,是“杜少府之任”的目的地。起句以高耸的“城阙”,带出次句“望”字,惟其高,所以“望”得远,“望”而不见,只见“风烟”,借“望”字生情,把两个地方连结起来,虽不可即而可“望”,又何必伤离,已隐含题意。对偶工整,境界开阔,气象雄浑。“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颔联,切人,以送别意承接,写出欲别的心情。依依惜别,人情之常,何况“同是宦游人”,特别作者“志远  相似文献   

19.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初中生》2006,(1):57-59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相似文献   

20.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初中生》2006,(3):57-59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