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第一次教学《乌鸦喝水》,是我踏上讲台的第一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简单明了,我边引导学生读课文,边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把“乌鸦喝水示意图”画了出来,学生们轻松地弄懂了乌鸦是怎么渐渐喝到水的,再多读两遍课文,会背了!这一课即将结束,我提出了早设计好的拓展性问题:“要是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也不知是乡村孩子太“笨”,还是他们根本没动脑筋,反正教室里十二分  相似文献   

2.
在我和余诗诗已经混到可以窝在一床棉被里看MP4的时候,她依然对我们第一次相遇不能释怀,咬牙切齿地追悔:“当年我年轻,太冲动。”  相似文献   

3.
俱乐部     
解除难受一位男子跑进吸烟车厢,着急地嚷嚷: “隔壁车厢里有一位太太晕过去了,谁带了威士忌?”乘客中很快有人拿出了威士忌。这位男子接过酒瓶,立即打开,仰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然后将酒瓶还给乘客道:“太谢谢你了。我这人看见女士晕倒就难受。这下好多了。”(徐仁泉荐) 第一次品尝一位古板的老妇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啤酒。呷了一口之后,她疑惑地抬起头。“奇怪!”她小声地咕哝,“味道就跟我丈夫20年来喝的药一模一样。”(丁富强荐)  相似文献   

4.
来稿摘登     
第一次走入考场,我惊奇地发现自己是和许多“叔叔、阿姨”一起考试,他们的脸上有喜悦,也有自信。顿然间一种特别的感觉涌入心中,我为更多人的求索精神所感动,所鼓舞。我证实了自己选择是对的,自考的艰苦太微不足道,“学海无涯苦作舟”,谁能说轻松又无所事事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班的昊昊是个“深藏不露”的小家伙,平时在课堂上,不多言语,腼腆得像个小姑娘,但通过一次折纸活动,我却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下午,我领着孩子们折纸“小房子”,这个活动虽然并不很难,但对中班儿童来说,也需要费点周折。我发下纸去之后,边折边给孩子们讲了一遍,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没有一点儿声音。当我讲完之后,请大家跟着我一步一步地开始折,刚折到第一步,就听到一个声音“哎,你看我的吧,我会折了!”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昊昊。我有点儿不太相信:“昊昊,光说可没用,到前面来,给小朋友们折一个看看!”昊昊听了,第一次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讲…  相似文献   

6.
从头再来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从头再来”是我的口头禅。比如,学生作业写得太马虎,我会毫不客气地让他“从头再来”;值日生没把卫生打扫干净,我也会让他“从头再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在一番批评教化之后,总少不了一句“从头再来”。有时候,我的“从头再来”未免有些不讲情面。但更多时候,“从头再来”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有一次,我接管了一个在全校以脏、乱、差闻名的班级。这个班已经换了3个班主任,都不见起色。跟学生第一次见面以前,我认真地思索着:是前几任班主任的水平都不高呢,还是全校的调皮捣蛋鬼都集中到这个班来…  相似文献   

7.
“内生活”     
“内生活”,是茅盾的散文名篇《风景谈》中的一个短语。第一次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刚满20岁。或许是因为“内生活”这个词太简单易懂了,课本上未作注释,预习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学生朝我问起它。可说实在的,讲课时,我着实对着这个词发了半天愣。我惶惑地自问:究竞什么是“内生活”呢?  相似文献   

8.
父亲     
我和父亲平生第一次下了馆子——在人地生疏的大城币,年轻的女服务员慢腾腾地给我端上了父亲在菜谱面前再三斟酌,直到女服务员不耐烦地催促才要的一份炒肉丝。“尽坑人!”父亲望了一眼盘子里为数不多的案后,朝女服务员远去的背影不满地说了一句然后,我和父亲便各自端着盛有“三两”饭的碗,扒饭夹菜一‘倒学校要好好读北”父亲边咀嚼着饭菜边对我说:“钱你不用担心,我会想办法的,该用钱的时候你也不要太节约,只要你争气读书,我苦点累些也没什么。”我感到心里暖烘烘的,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默默地扒饭、夹菜、扒饭……无意中,我…  相似文献   

9.
屈指一数,我担任大队辅导员已10年,曾经历过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面对全校少先队员,第一次在国旗下讲话,第一次组织队活动,第一次获奖……每一个“第一次”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一次的“第一次”却是我最难忘的,它让我长时间地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是毛主席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在高一机电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些体会.对启发式教学的初步理解我第一次教“柴油机的构造”时,一上课我就指着模型和挂图,甲、乙、丙、丁、戊一口气把柴油机五个部分的构造详尽地向学生介绍出来.下课后学生叹息地说:“太复杂了!怎么记得了呢?!”.  相似文献   

11.
新房的变迁     
“太好啦!太好啦!”我们家又搬新房子了。第一次搬家,我刚上海亮幼儿园,还不太懂事。听妈妈说,我们原来住在城郊。那是一座砖瓦房。屋内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些普普通通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爱乱想,也酷爱写作,所以经常写一些文章放在厚厚的本子里,就这样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希望认识和挑战这“山外的山,人外的人”。第一次见《小溪流》,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啦。当时似乎听见寂静山林中潺潺的流水声,让人陶醉,让人充满暇想。第一次投稿于贵社,对自己也不太自信,身边的同学及朋友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来鼓励我。然后,我真的成功了,很荣幸成为贵社的通讯员。当我收到获奖证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的我竟在教室里大喊了一声,然后又自豪地把证书…  相似文献   

13.
我是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绝对是一个伟人+智者+看破红尘之人,这句话太深刻、太精辟了!“我的伯乐啊,你快出现吧!”我第N次号叫,趴在桌子上,我浮想联翩,如果哪天,一堆人冲到我面前,来上一句:“你是人才!”那该是怎样的画面啊,想想就让人兴奋,可是,远得很。我第一次登上舞台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在英语小话剧《小红帽》中饰演小红帽,于是我开始在学校崭露头角,后来在我的一位热情、积极的班主任的步步引导和帮助下,我开始参加从学校到东台和盐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得过不少的奖。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分床     
第一次,总会使人记忆犹新。第一次吃冰棒,感觉这东两真冰、真甜;第一次打针,真痛;第一次走夜路,好可怕……我的第一次分床,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时候的我还真会耍花招呢!那时,我已经8岁了。有一天晚上,妈妈对我说:“你都上一年级了,也不小了,该自己分床睡觉了。”说罢,便把我  相似文献   

15.
我叫江煜     
我的名字叫江煜,姓江名煜。听妈妈说,这个名字是我爷爷起的,后来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才正式确定下来。和我同名的有南唐诗人李煜,他是个皇帝,世称李后主,写过许多清丽自然的词作,如《虞美人》、《浪淘沙》等。东方台电视节目主持人李煜也和我同名。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财富大考场”里。记得那天,我心不在焉地看着电视,忽然听到一位叔叔邀请“主持人李煜上台”。李“煜”?太耳熟了!我连忙瞪大眼睛看,越看越来劲,还不时地跟她学起了动作,逗得妈妈捧腹大笑不止。在班上,我还有一个故事。张煜是我班同学,一次老师喊“江煜”,…  相似文献   

16.
“习惯”两个字,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好习惯、坏习惯”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然而一个人的习惯,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事业,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乃至生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在习惯处行走吗?我们需要时时反思。事出有因我在家里和孩子交流,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做,我让他把本子递给我,他“嗖”地一下子就扔了过来。我很诧异,也感到有必要和孩子”斤斤计较”。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禁于未发之未预”的理念马上袭上我的额头。“儿子,这个行为可不太雅观。”“哎,我刚才用劲有点大,不过比起我们老师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味道”。活动室四周摆放着幼儿搜集来的各种食品、调料、水果等。幼儿自由地探索、品尝各种味道,气氛活跃。其中,幼儿感受最深的是辣味。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探索,幼儿开始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就在这时,一个幼儿突然站起来说:“我感到太辣了,我要喝水!”全班随即沸腾起来:“我也觉得太辣了,我也要喝水……”场面开始混乱。此时,我心里十分矛盾:这是一次公开活动,如果我同意他们出去喝水,活动还能顺利进行下去吗?如果不同意他们,我又该如何往下引导?换句话说,孩子们抛过来的这个“球”我该不该接?如果接,该怎么接?  相似文献   

18.
小文来到我的办公室,刚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觉得高考太可怕了,一场高考就能决定我未来的成就。我压力好大,不知道该怎么办。”像小文这样畏高考如虎的,我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感到非常吃惊。“你是在什么时候产生这样的想法的?”我问她。“去年,在高考前三周,学校请了一位专家来给高三学生作考前心理辅导,当时我们高二的学生也过去听了。那位专家讲了许多调节心理的技巧,但我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一节观摩课上,有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言。也许是观点太新颖了,也许是语言太精彩了,也许是同学们第一次听到这么长的发言,最前排的一个男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听课的老师们笑了,同学们也跟着笑起来。那笑声并没有什么恶意,可是那位男同学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那位男同学的“尴尬”让我久久沉思。传统的中国教育总是把“听话”、“不出圈”当作好孩子的标准,而“出洋相”几乎成了个性的代名词。当我们过分强调秩序的时候,当我们狠狠地批评那些调皮学生的时候,孩子的个性慢慢地泯灭了。当他们沦为一个个…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04,(2)
重庆万州区分水镇西路28号的钟耀达来信说:一次在书店幸运地发现了一本令人神往的清新漂亮的《小读者》,一看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下来。当我读完手上第一本《小读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我无比兴奋。好像我跟《小读者》有“一见钟情”的缘份似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