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变态的原因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在对物欲或性欲追求过程中的一种人性扭曲。《金锁记》中的七巧是张爱玲小说女性变态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从常态走向变态,是她无止境的欲望的归宿。把七巧的变态推向高潮的是《半生缘》中的曼璐,她的变态,为一种精神上的欠缺所导致。同是悲剧性的女性变态形象,她们在被社会吃掉后,又不自觉地吃人,这个演变过程,展示了她们变态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七巧到曼璐这种女性变态形象塑造的重大转变,透视了现代女性生存层面的精神危机感。  相似文献   

2.
大凡关心孙犁文学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孙犁文学世界中女性形象甚多,写得很细腻、最富艺术光彩。纵观孙犁的创作,他总是把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妇女:从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媳妇,《风云初记》中的秋分、春儿,《光荣》中的秀梅,《山地回忆》中的妞儿到散文《访问》中诚挚的大娘,《红棉袄》里热情的少女,《张秋阁》中坚强的张秋阁,《齐满花》中勤劳的齐满花等等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孙犁笔下,似同而非同,孙犁既鲜明地写了她们的纯洁和善良、勇敢和坚强,又用光亮的色泽显示了她们性格上的差异,使这些女性形象出现多姿多彩的特色。在描绘这些女性形象时,孙犁“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孙犁正是用他那纤丽的笔触和细腻的情调,在寥寥数笔之中,就能叫一个个鲜明可爱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站立起来,以此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善良的鬼怪狐妖,她们敢于追求婚姻的自由,她们是不输男儿的女强人,她们是经商的奇才。本文通过对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来一窥《聊斋志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的《青衣》及《玉米》、《玉秀》、《玉秧》几部中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小说既剖析她们在欲望煎熬下的生命两难对立,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意识对她们的浸淫与伤害,从现实及生命本体层面来体察女性的当下生存状态,表达了作对女性的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走到现在,作为第二性的女性是中处在男权社会的阴影中。女性的自我之声却被抹杀和压制了,这造成了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的空洞化。《玉米》中的柳粉香形象和《大浴女》中的唐菲形象都是漂亮有个性,但是在世俗眼中是放荡的罪恶的典型代表,她们对抗着这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自尊、自立,展现了新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扬和倾泻,但是在一个以男性、权力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中,她们是注定被异化的,悲剧的命运不可更改。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士人形象,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神面貌。但是《世说新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群体同样值得关注,她们与以往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体来讲,可以从德行、才智、叛逆、胆识等方面加以认识。分析这些个性化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气,进而从侧面折射出与前代相比,魏晋士人在女性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2):293-294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该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进而论证,在这种"忆苦思甜"的叙事模式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乃至东方形象不自觉地落入了"他者"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在刻画男性士子形象的同时,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试从人物身份、行为方式和观念等方面把书中的女性分为四类:母亲形象、妻妥形象、妓女形象和“才女”形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从传统文化和女性自身独特心理等角度对她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几类女性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女性"占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后期的许多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状态。大江健三郎在后期先后发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人生的亲戚》、《静静的生活》、《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早逝去》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由"对男权社会妥协的地母形象"到"批判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再到"通过批判和反抗男权社会、获得希望的女性形象"的变迁。通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改变,大江健三郎的女性观也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0.
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是创作于建国初期的作品,作品发表后,一直被作为英雄的传奇进行解读,但本文认为,《为了幸福的明天》也具有女性写作的韵味,因为作品不仅塑了邵玉梅,章林,王英等一系列女性形象,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们被解放后的生活;获得了劳动权,生存权,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可以说是贞女贤妇;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相似文献   

12.
论劳伦斯笔下的叛逆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伦斯,在英国诸多作家中,是极富有才华而又颇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大部分以女性为中心,如《虹》、《恋爱中的妇女》、《误入歧途的女人》、《可爱的夫人》等,数不胜数。因此,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人形象,组成了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而且对女性的刻画是入木三分,颇见功底。众多的女性形象引来评论者们的各种分析评价.有从原型批评人手,认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显现出男性本位神话中的女性原型:大母亲、悍妇和睡美人;亦有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探讨劳氏作品中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等。另外,有一类是诸如“大母亲、悍妇和睡美人”所难以概括的形象,即叛逆女性,从她们身上,既体现了劳伦斯所理想的女性特征,同时,从对她们所安排的归宿看,也反映了劳伦斯的男  相似文献   

13.
《祝福》《边城》《荷花淀》几篇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几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她们的命运各不相同,归其原因。时代是造成她们不同命运的根源,而产生不同的春天。教学中不妨比较阅读,以更好地把握形象。  相似文献   

14.
许莉 《成才之路》2013,(27):96-96
《雪国》中的两位女主人公驹子与叶子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弱者;她们是作者带着复杂的感情创造的女性形象,是令人同情却又复杂矛盾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善良、坚强隐忍、不甘堕落,但是她们性格中又有畸形疯狂的一面。在她们身上最可贵的一点是面对生活的不幸仍然能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纯真地对待生活,对待生命。  相似文献   

15.
王颖 《海外英语》2012,(2):205-206
谭恩美是以为令人瞩目的美籍华裔作家,她的小说《喜福会》甫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小说中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类:本土女性、移民女性、ABC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自强自立,这些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她们积极进取,努力寻找自我、确认自我身份。在历经了一次次的阵痛之后,她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相似文献   

16.
叛逆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夏娃到安娜,女性在争自我、求生存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她们的叛逆,分别代表了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四个阶段:自在、自知、自觉、自为;她们的挣扎,说明了女性价值实现的艰难和艰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雪国》中的少女形象的塑造上来分析她们的艺术特征。归纳出她们形象特质的相同与相异,从而总结出悲与美是她们共有的艺术特质,也是作家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也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马刚 《考试周刊》2012,(73):22-22
凯特·肖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女性要么挣脱贤妻良母的束缚.要么远离婚姻的求索,追求经济与精神的独立:第二类女性以《暴风雨》里的卡莉丝特和《一个正派女人》里的巴罗德夫人为代表,她们勇敢地打破性禁欲,在婚姻之外选择性伙伴;《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德西雷和《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她们是与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最彻底决裂的新女性,是第三类女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陆文采、王建中合著的《“时代女性”论稿》一书,最近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茅盾作品中的新女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论著;也是一部对我国现代女性文学探讨的论著.全书探讨了茅盾作品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虽不能说是作家所创造的女性形象的全部,却可以说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家作品中是举足轻重的.多年来,国内外有关茅盾创作的评述文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抓住茅盾最倾心创造的女性形象群,将她们的思想、性情、行动、经历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恰如其分地分析她们或正剧或悲剧的命运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曾起过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从而对她们进行时代的评断和排列,却是十分新颖和引人入胜的.依我看来,《“时代女性”论稿》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将俄国各个阶级的矛盾压缩到《樱桃园》中,剧中每个人物的发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世纪之交的暗涌。《樱桃园》中的女性角色在剧本中展现与世纪之交背景相符合的人物特质,与樱桃园一起见证旧的时代的谢幕,新的时代的到来。从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她们与《樱桃园》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形象塑造背后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