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正>几年来,香港政府积极地着手市中心老区的重建项目,这导致文化浓厚的社区的消失,也引起了许多市民的注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香港的摄影实践和社区文化的联系逐渐变得很紧密,并可从中感觉到摄影家对社区文化的洞察力。在这篇文章中,笔者通过不同香港的案例,探讨摄影家怎样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上呈现社区文化。首先,笔者将对香港摄影家吴文正的作品加以分析。吴文正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之后便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他平素喜爱香港旧区,对底层居民的生活相当关注,尝试了一系列的报道摄影,以探讨相关社会问题。除报道摄影之外,吴文正多年来都专注搜集本地民间旧物作  相似文献   

2.
<正>在这篇文章中,本人将回顾日本纪实摄影的历史,并且讨论其中摄影家拍摄社会运动的实践怎样发展起来,有哪些成就与挫折;时间跨度上,将追溯到二战前最早一批拍摄过社会运动的摄影家。随着现代性的发生和发展,日本摄影在1920年代转变了其发展方向:从艺术摄影转向报导摄影,更多的摄影家开始注重相机的"机械性",关注其反映现实的一面。大正时期到昭和时期恰恰也是社会政治的民主体制日渐成  相似文献   

3.
美国纪实摄影家尤金·史密斯以其对照相机纪实功效的深刻理解,创立了“专题摄影”,把纪实摄影推向另一个高峰。自从比欧乌1842年拍摄了汉堡大火之后,纪实摄影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以客观再现为追求目标,要求艺术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并能对客观现实进行忠实的再现。一幅作品必须能立即反映出周围环境的客观内容。20世纪初期,纪实摄影家终于走出对一般公共事务作简单纪录的圈子,而去描写受战争、贫困和灾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24日,军旅著名摄影家江志顺摄影作品展在其家乡四川成都举办。光影之间,气象万千。此次展览的130幅作品是从江志顺从事摄影工作40余年拍摄的大量摄影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展现了摄影家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拍摄部队指战员在科技练兵、军事演习、抗震救灾、保卫祖国边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简讯     
大连日报社与香港菱花摄影器材实业公司在1992年4月至10月间举办大连“菱花杯”国际摄影大赛。征稿范围为:海内外摄影家新近拍摄的反映时代风貌、异域风情和自然景观等的艺术摄影作品和题材  相似文献   

6.
举办"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摄影大赛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聚焦贫困、反映贫困问题,将造成贫困的原因、应对办法和收到的成效通过摄影活动反映出来,唤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球媒体对关注和消除贫困问题的响应、支持和参与.本文将评审内幕的情况如实披露,固然可以看到"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这一国际性评奖的公平性与公开性,而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反复甚至"交锋"的过程,也是关于新闻摄影的一次高层次的思想碰撞,希望有助于读者更多地了解评奖的理念、目的与标准.  相似文献   

7.
由归侨、侨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摄影家、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性学术组织——华侨摄影学会,于1986年12月6日在北京成立。中国著名电影家、摄影家、美国归侨司徒慧敏当选为会长。华侨摄影学会将团结归侨、侨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摄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两岸百名摄影家聚焦北京10月23日,100名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知名摄影家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前举行《北京24小时》——两岸百名摄影家摄影活动的开拍仪式。摄影家们将在10月24日分50条线路深入到北京的各个角落,用摄影家的独特视角再现北京古老迷人的魅力、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时尚的现代  相似文献   

9.
浅谈新闻摄影的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西莉 《新闻知识》2003,(11):55-56
新闻摄影除了具有新闻和摄影的双重属性外,还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本文试图从以下四点加以探寻。 一、新闻摄影诞生于记录战争,成形于摄影介入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改革 在摄影诞生的初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新闻摄影只属于一种偶然性的记录。在大量的人像、风光照片中,偶然留有一些社会事件的记录。到了1855年2月,新闻摄影史上的杰出人物、战争摄影的先驱、美国摄影家罗杰·芬顿,在商贾的赞助下,带着4名助手和3匹马,  相似文献   

10.
以学术研讨为主的2007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引发许多话题。其中,中国缺乏有分量的摄影博物馆的状况引起很多人关注,现任香港摄影家协会主席、老摄影家黄贵权呼吁中国应该建立专门的摄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本书以解海龙50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摄影家,可谓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纪实摄影作为当代摄影流派中重要的一支,自诞生以来一直被众多摄影家推崇追随。纪实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简单记录当下发生的事件,更是为了"复活"影像的主题和内涵。当代世界纪实摄影不乏大家,本文以德国著名纪实摄影家托马斯·斯特鲁斯的摄影理念和相关作品为例,探寻纪实摄影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结束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际民俗摄影协会联合举办的“人类贡献奖”大型活动中,平顶山市卫东区委宣传部高鸿勋的一组系列摄影《祝寿》12幅,荣获人生礼仪类专题一等奖。高鸿勋还被授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荣誉称号。这对一个刚刚三十岁的青年摄影者来说意味着事业追求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在荣耀的背后,又包含了高鸿勋数年来对摄影的执著追求,就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高鸿勋先后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香港《摄影画报》、《大众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等多家专业报刊上发表摄影艺术作…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介绍了社会和档案领域关于多元社会力量的现实议题,并从购买商业性档案机构服务、提升社区和社会组织建档能力、认证生成草根档案员来分析档案部门对多元社会力量的培育实践,指出存在对商业性档案机构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激活社区档案自主建档方式、对提升社会组织建档能力的重视度不够和生成的草根档案员较少等问题,并分别提出增强法规制度建设、采取打包和奖励方式、多级联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信茹  张露予 《当代传播》2023,(4):85-89+100
本文围绕一个基层社区日常生活的组织与传播,分析社区媒介如何有效整合进社区体系,通过多元层级和不同方式的传播将组织与个人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深入社会具体场景讨论媒介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可以看到社区媒介和传播作为一种嵌入社区日常生活与情境的基础与力量,能够有效挖掘社会互助性资源,创造出基层社会新的连接与组织方式,同时社区精英与权威力量也在社区传播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景 《新闻世界》2008,(8):87-88
本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纪实摄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摄影家的人文意识增强,使摄影家对摄影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认识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大众文化的冲击使摄影的神圣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再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莫斯科国际摄影艺术展览,1961年9月7日在莫斯科“各国人民友谊之家”开幕。这次展览展出了来自五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二十二位摄影家的五百五十幅作品,这五百五十幅作品是从一千八百三十位摄影家的五千三百六十六幅作品中选出来的。从参加这次展览会的作者人数和国家数目来看,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摄影展览之一。这次莫斯科国际摄影展览是由苏联对外友好和文化协会联合会和苏联新闻工作者协会联  相似文献   

18.
张鹏 《军事记者》2003,(7):53-55
一摄影作为瞬间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虽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瞬间情态,但就这瞬间而言,却是生活本质的反映,是摄影艺术家长期对生活观察、对人生思考、对艺术追求的能量释放,没有这些因素,摄影的瞬间性也就不能成立。任何人都能够按下照相机的快门,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成为摄影家,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照相机无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摄影家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会产生出“瞬间”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摄影的特质“瞬间”,它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态呢?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瞬间”只是作者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19.
赵昊 《东南传播》2016,(8):144-146
《良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综合画报,它对民国时期摄影展览颇为关注,对摄影团体、学校、展览会、摄影家的影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良友》画报民国时期摄影展览刊载,反映了当时摄影创作概况,其传播为民国摄影家提供了交流平台,提升了大众审美水平与对摄影的认知,丰富了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用眼光发现生活,用镜头记录时代,纪实摄影总能迸射出直指人心的力量。因为用纪实摄影家的人类学眼光,我们得以追忆历史、反思当下。纪实摄影凭借其真实又人文的属性成为摄影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旨在探索什么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发展原因以及它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