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西客家对定光古佛普遍信仰,从宋代延续至今.武平县岩前均庆寺是宋代以来最受信众敬崇并唯一香火延绵至今的定光古佛寺庙.定光佛信仰不仅辐射到赣南、粤东等客家聚集地,而且传播到台湾岛内,成为两岸客家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对于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血缘认同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个地区要发展文创产业与文化观光,必须要有完整的规划与策略,建构在地文化创产业和产品的特色以及强化品牌运营力度和广度,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并能持续发展。武平县若要推动武平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的宗教文化观光效应,一定要透过客家当地文化产业与文化观光结合的策略,需要政府、居民、专家、学者、业者等共同参与配合,并能借鉴台湾妈祖宗教文化节庆活动的成功经验,结合武平当地客家特色产业,打造与提高定光古佛文化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为定光古佛民俗宗教文化的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制定具体方案与营销策略,最终能建构起具有文化亮点与影响力的客家民俗节庆与宗教信仰的文化节庆活动。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6,(4):18-22
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大多源自大陆,如公王、伯公、妈祖、关帝等。以两岸客家虔信的定光古佛和惭愧祖师的渊源及其传播台湾为例说明两岸客家,神缘一脉。  相似文献   

4.
定光佛信仰是闽台客家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作为闽西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佛,定光佛是客家先民重构客家意象文化而再造的神佛意象。这一神佛意象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现实中的定光大师行善布施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定光大师圆寂,民众敬祀为佛,朝廷屡次敕封,定光佛神佛意象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定光佛信仰发展为民俗文化,并向台湾传播的阶段。定光佛又是一个意象系统,由圣物圣地、民间传说、寺庙庵堂、民俗事象、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构成。定光佛文化意象的建构过程也是客家文化的建构过程,它蕴含着客家的历史、信仰、情感和理性,对慰抚心灵、庇护生命、保持客家文化记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维系着海峡两岸客家的情缘与法缘。  相似文献   

5.
客家生态文化(梅州)保护区建设以客家文化空间和"文化基质"为保护重点,达到对客家文化的科学与整体的保护,最终实现梅州特色生态文化经济区跨越式发展。梅州需要依托客家古村落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在保护和传承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生态优势和客家农耕文化的传统,推进地方特色旅游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客家是中华民族一支独特的民系,作为客家民系重要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引人注目、具有代表性。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虽多样化,但客家山歌仍处于濒危状态,客家山歌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更是一个战略发展研究课题。注重客家山歌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联系,将客家山歌纳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化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确定保护重点,加强项目保护,加强政策研究,建立保障机制,将客家山歌进行综合性研究、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梅州已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保护的"大平台"已经建立。以梅州客家方言为例,分析了客家方言的保护问题,包括保护的原因、保护的意义、保护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经考证,新罗区江山镇九侯山被誉为“九侯叠嶂”,是进入龙岩城区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汉人进入闽西最早的区域之一.石福公是九侯山的山神,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守护一方的保护神,它与定光古佛有明显的区别.厘清石福公信仰的基础与源流,正确引导石福公的文化定位与信仰考证,重新认识石福公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赣南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富,依存环境相对较好。通过对非遗项目存续状况分析评估和赣南非遗保护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赣南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人才短缺、法规不全等诸多问题。结合赣南的实际情况,对赣南客家非遗的保护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推进赣南客家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汀州古城文化保护为例,分析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维意义,阐述了汀州古城客家文化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以汀州古城为核心的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