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上,易中天频频亮相,他用幽默机智、神情并貌、通俗浅显的说史方式,把古代三国人物品了个淋漓尽致。随着他一系列著作的畅销,他成了中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尽管各类媒体对易中天  相似文献   

2.
5月16日下午,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北大百年讲堂作有关文明的演讲这篇演讲实为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他希望用《易中天中华史》最终来回答一个"三干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的问题。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相似文献   

3.
作为作者,易中天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从自发投稿开始,如今已是名满中华,达到了一个写作者的理想境界.易中天的成功,当然有种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编辑的激励和扶持.综观易中天的写作历程,我以为他需要三种编辑.  相似文献   

4.
当今之世,同新闻娱乐性节目相比,社科类节目是较为难办的.一般人认为,社科类节目收视率低是个定律.然而,经过尘嚣与浮躁之后,越来越多的受众把目光转移到社科类节目上来.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中的"品三国热"就是一个佐证.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解品"三国"以来,声名大振,成为媒体关注率较高的文化界名人.一时间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推崇赞誉者有之,批评讥讽者有之.  相似文献   

5.
自2006年以来,"易中天现象"成为红极一时的文化热点.自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以来,易中天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讲史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2006年初开始,《百家讲坛》继续播出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他站在平民的立场,通过现代的视角,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其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讲解风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收视率一路攀升.易中天也因此迅速走红,有关他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在百度贴吧有个以其名字命名的阵地--"易中天吧",大批铁杆拥趸自称"易粉"、"乙醚",风头直逼超级女声.  相似文献   

6.
《品三国》(上)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7近年来,与历史有关的通俗作品颇受读者的青睐,在图书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上)无疑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它的出版,将这类通俗作品的影响推广到了极致。与历史有关的通俗作品,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历史事实加以发挥和演义,带有浓重的“戏说”  相似文献   

7.
7月22日,易中天新书<品三国>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首发式,此次签售是北京图书大厦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一次,有近4000人排队等候签名.此次签售的主角易中天--一位做学术研究的学者,他的签售竟然比当红任何明星都要受关注,从这点看上去是个似乎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们还以过去的眼光来看易中天现象,大概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在"敲门",敲电视台的门,可惜没有敲开.--不过,这说的是过去的事. 如今的易中天,已经是电视台的座上宾,不,是台上宾,台柱子.央视的《百家讲坛》,造就了他"学术超男"的地位.2006年的"上海书展",刮起了十二级的"易旋风",易教授尽显超人气的明星效应.《品三国》签售那天,里三层,外三层,"乙醚"从底楼排到二楼,一次签售竟签掉4000多本,写下了书市的"天方夜谭".本届书展十大畅销书,《品三国》高居榜首,共售出14000多本,比后面九本书的总和还要多出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吴之如 《今传媒》2010,(7):77-77
一次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学术风云人物易中天先生对话北师大教授于丹及央视主持人柴静,易先生称呼两位女性一口一个"美女",两位"美女"也都坦然应承,令我大惑不解.我还从未听过当面称人为"美女"的.起先以为是机巧、诙谐的易先生的调侃.不料儿子一旁说不是,这是社会上很正经的表示恭维的称呼.经他"解读".我才明白:上自皤然老妇,下至垂髫小女,皆可以"美女"呼之的,这是时下的通称和表敬语.  相似文献   

10.
这世上有许多原本荒诞不经的东西,只因见惯不怪了。比如,看到“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之类的提法,我总感觉很不是滋味!记得在一次记者编辑的会议匕,有位领导郑重提出:“希望有些同志重新将初中语文学好!”就是批评有些人连基本的语言逻辑都不怎么过关的。我当时很有同感,因为我自己就是经常回过头去翻翻中学语文课本的。  相似文献   

11.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23):54-54
"调查"从形式上,往往很直面,很具体,很有现场感,有点"挖真相"、"揭秘"味道;从题材上,调查所涉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是事件;从思想内容上,调查往往隶属"监督"的范畴,有的是对一些现象的"研究"性批评。因而,调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喜欢。恰因为读者喜欢,调查栏目的设置实际上是增强了报纸的舆论影响力,因而当下许多报纸纷纷开辟调查栏目。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读书界掀起了一股品读经典的热潮。在我的主要记忆里,先有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后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有于丹的《论语》、《庄子》"心得",前后呼应,红极一时,不仅"火"了,简直"疯"了。"跟风"和"模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面对诸多因品读经典而一夜走红的案例,大大小小的刘心武、易中天和于丹们纷纷披挂上阵,或在央视开讲,或在各地走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界急需跟上习大大的步伐,再不能作茧自缚,画地为牢。隔三差五的雾霾让人们想念"APEC蓝"。在一些专业的会议上,我几次提起为什么可以有电视直播"直击雾霾"却没有产生"直击APEC蓝"?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我们跟不上习大大的步伐,二是我们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消退。所谓跟不上习大大的步伐,是因为他的一些讲话经常是在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听后令人茅塞顿开,拍手叫好。比如教师节,"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比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低俗不是通  相似文献   

14.
一向被认为是大冷门的历史,从去年起逐渐成了读者最钟爱的学科,历史类图书也成了出版社竞相出版的香饽饽.从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易中天的《品三国》、梅毅的《华丽血时代》,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这些榜上有名的"史书"和中规中矩的历史图书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孙士生 《兰台世界》2006,11(13):68-69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科学评价,不是单纯的审美享受,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捧之上天"或"按之入地"都不符合促进创作、引导接受的批评目的.鲁迅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1]成仿吾也指出:"像真的文艺作品必有作者的人格在背后支持一般,真的文艺批评必有批评者的人格在背后.他对他的对象,也像创作者对于一切的现象一般是很公允而沉着的".[2]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就是这样,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真诚人格.他说:"我的文章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但每一句话必求其合理且比较接近事实.文章若毫无可取处,至少还不缺少‘诚实"[3].解读沈从文的批评文本,这确实是一个诚实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6.
王小峰 《出版参考》2006,(8S):11-11
7月22日,易中天新书《品三国》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首发式,此次签售是北京图书大厦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一次,有近4000人排队等候签名。此次签售的主角易中天——一位做学术研究的学者,他的签售竟然比当红任何明星都要受关注,从这点看上去是个似乎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们还以过去的眼光来看易中天现象,大概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但对出版社来说,他们看到了易中天的商业价值,以操作畅销书的方式来占领市场。从受众角度来讲,  相似文献   

17.
风格与特色作者:您认为《时代》周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詹姆斯·凯利:《时代》周刊对读者的承诺就是:报道的题材将涉及国内外我们认为读者需要了解的东西。我们每周报道的题材相当广泛,核心是广度,而不是深度——尽管我们在某些话题上努力深挖。政治显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财经和国际时事也是如此。我们希望读者在看完杂志后能对那些重要的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有时,某个题材不是一看上去就显得很重要,比如"贫困"。怎么做得吸引人?要有故事,要风格大胆。其中一些很好的报道不是传统的"硬新闻",但它的确让你知道了关于周围世界  相似文献   

18.
事实也证明,《品三国》的畅销是营销策划上的成功。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我们对易中天和他的作品的深切了解,我们做的是“好米之炊”。  相似文献   

19.
张山 《档案天地》2011,(2):5-8,20
与射击阴差阳错的"邂逅" 我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普通家庭,上面有两个哥哥,我在家排行老三.我走上射击道路,纯属是一次"意外"事件.在进入射击队之前,我在四川南充的一所很有名气的中学--南充一中学习,而且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在中学当老师的父亲自然在我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说白了,就是看着我最后考上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20.
《于丹〈论语〉心得》目前的销量已经超过470万册,创造了畅销书的奇迹。神话变成了现实,因此称为"奇迹"。但回首当时,社里做出首印60万册的决定,是很不容易的。此前,易中天《品三国》是出版界放的第一颗"卫星",首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