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进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是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普遍采用的叙事视角,具体表现为作者对农民工所承受的身体与人格伤害的描摹。这一视角的采用显示出当代文坛对当下社会生活关注度的增强,同时过度的“苦难”渲染也影响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叙事模式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在以乡下人进城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先进城、后返乡的叙事模式,该模式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乡下人以进城谋生为开始,以出事返乡为终点。旧海棠的新作《橙红银白》接续了这一模式,但其新颖之处在于道出了80、90年代出生的乡下人的进城经验,他们的新伤和父辈的旧痛一同构成了在城乡下人的沉重代价。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旧海棠关注生命的价值立场。但同时,这部小说在叙事层面上也存在薄弱之处,叙事人的主观情绪频繁介入叙事,不仅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也阻碍了对乡下人进城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6.
《柳乡长》是阎连科描写乡土生活的力作.小说以椿树村和九都市为基本的叙事空间,并延续了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这一母题.小说以寓言性的叙述,呈现出狂欢化叙事的特点.同时,这一狂欢化叙事又为权力所宰制,权力庇护了掠夺者,主流话语沦为反讽之语,主流价值体系也遭遇了虚假的尴尬.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邵丽的《明惠的圣诞》和须一瓜的《雨把烟打湿了》三篇小说并置阅读,分别选取男性进城、女性进城和乡村学子进城三个层面来探讨乡下人进城的融入之痛。此类叙事在城乡二元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城乡对话,在三类人物的进城故事中揭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之痛。  相似文献   

9.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一直被视为“嫖界指南”而受研究者摒弃,但如果将这部狭邪小说视为一部描写“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它则可作为晚清“乡下人进城”叙事的典型文本。首先,题目包含了“乡下人进城”叙事主题的全部元素:“海上”是目标,“繁华”是诱因,“梦”是过程。其次,内容上精心设计了不同于其他同类小说的细节,来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再次,结构上采用交织重现的交替结构和回环往复的环式结构,深刻揭示了“回归乡土”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