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2年春节,各大社交媒体都被花样繁多的红包封面所占据,为了发红包时能有一个特别的"皮肤",众多网友摩拳擦掌"蹲点"拼手速,有网友直呼"比红包还难抢的,是红包封面".为了帮助用户能够抢到自己的专属红包,微信官方不仅推出了红包封面的"领取攻略",还开发了"红包封面闹钟"小程序,方便用户抢红包封面."疯抢"红包封面成为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电子红包的SOLOMO传播实质出发,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语境下的电子红包和作为社交场景入口、多屏联动中的电子红包使用情况,并运用"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传播的仪式观"三个经典传播理论分析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使用行为,最后将电子红包置于整合营销的理论下进行考察。通过分析电子红包的场景传播实质,解读电子红包的传播学意义,并对电子红包的未来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继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引爆微信及朋友圈,2015年春节随着支付宝等公司的相继加入,一系列红包活动持续升温,从而引发各界新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春节红包文化入手,通过比较方法,分析传统实体红包与新媒体红包的特点,考察春节红包文化在其中的变迁;利用社会学理论对接红包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望借此增加人们对红包文化的关注度,从而了解新媒体影响下的新型社会交往模式,激发大众对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徐鑫鑫 《今传媒》2016,(10):58-59
微信红包自推出以来,凭借着微信社交平台强大的用户群,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具有快捷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微信红包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用电子红包的形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改变了受众的人际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节日文化更好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当前微信红包火热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的红包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传说中便有镇妖祈福的压"祟"钱,明清变为红绳铜钱串儿形式的压岁钱,民国时改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长命百岁",或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赠与晚辈象征"一本万利"。如今,红包已由"压岁"泛化为一种习俗,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皆可红包随喜,传达心意。在刚刚过去的甲午马年春节里,一场手机红包热潮突袭全国,微信抢红包俨然成了拜年新时尚。红包大战中,巨头血拼到底、媒体争相报道、民众不亦乐乎,不仅为马年增添了许多新媒体特色年味儿,也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思考:新年红包红在哪里?红包大战中微信胜在何处?个中经验可否加以借鉴?且听分解。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电子红包大战,"红包大战"的参与者包括平台提供者、发红包者、抢红包者、旁观者;"红包大战"参与者行为类型主要有:发红包、抢红包、索要红包、晒红包;平台提供者的动机是争夺用户,发红包者的动机是提升品牌、巩固社交、享受娱乐,抢红包者的动机是休闲娱乐、想占便宜、享受参与的快感、寻找春节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2016年农历新年前夕,各种网络红包活动充斥着网络社交圈,以微信红包为首的各类网络红包互动,影响着我们的旧有社交习惯。从《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中看出,不仅仅是传统的年轻网络用户,微信红包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层。对于网络红包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其自身蹿红的缘由,还需要研究其引发的众媒社交现象。本文以微信红包为研究对象,分阶段研究其发展历程,探讨微信红包带来的众媒社交现象,从而辩证看待网络红包的利弊,给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红包向虚拟红包转型,"微信红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礼物交换"的人类学理论出发,并结合深度访谈法,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交换的媒介,具有游戏性、功能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集体狂欢、社交礼仪和人的延伸之中。微信红包跨越时空局限,交换着数字化的货币,也传递着祝福与问候,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延续礼物交换的礼俗,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传媒文化正在展现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它以"继承改造"的方式,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消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改造成与网络媒介联系紧密的新型文化,而今,火爆网络的"电子红包"现象再一次验证了传媒文化的运作规律和威力。  相似文献   

10.
压岁钿趣谈     
压岁钱又称利是封,俗称红包.孩子们盼过年,压岁钱是最大的诱惑. 传统压岁钱是由长辈派给小辈、东家派给下人、老板派给员工(相当现今年底分红)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