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于"李约瑟难题"从学者关注的层次、时间以及关注者身份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对该难题的关注有一个从解题到解构重心上的转移;之后作者从4个方面对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对"李约瑟难题"关注重心的转移,对该难题的关注也将逐渐淡化或转移。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6.
在广泛考证近现代科技哲学的李约瑟式解答后,认为库恩的范式理论和科技发展理论为研究李约瑟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沿着这条线索,在库恩视域下,以范式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库恩理论和李约瑟问题所共同存在的边际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8.
罗曼予 《科教文汇》2011,(24):75-76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近代科技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各国学者从科学史、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拟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14,(11):11-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11.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李约瑟之谜"问题的提出及具体含义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分类介绍及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李约瑟之谜"进行了解释和探索。并给出了提升科学意识的现代化,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及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建议。分析和回答好"李约瑟之谜",对于我国重回世界科技前沿,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晨 《科技风》2012,(18):153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讨论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有着实际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齐尔塞尔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不能不提到的名字。与他相连的"齐尔塞尔论题"既引人深思,又常引发争议。齐尔塞尔声称,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高级工匠与学者之间的互动,而近代早期科学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兴起的。本文从现有资料出发,介绍了齐尔塞尔作为边缘人的独特经历,分析了作为一个未完成的大计划之特例的"齐尔塞尔论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其可能的缺陷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许康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79-183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问题":其解其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科技史研究中的著名问题——“李约瑟问题”的各种解答方案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其区分为内因论和外因论、单因论和多因论、宏观论和微观论以及系统分析论等,对各种观点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评价,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9.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针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尤为重要,文章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发展研究出发,探索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为例,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撰写申报专利的途径,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编史学角度看,中国科技通史的研究至今未能真正超越李约瑟所开创的"实证史"编史学纲领。尽管李约瑟之后的科技史家在编史学变革方面做了许多重要探索,但这些探索大多停留在对实证史纲领的方法论反思,未能从形而上学层面彻底反思科学观、技术观、历史观等编史学预设,从而未能真正超越实证史纲领。要超越实证史的编史学局限,有必要引入身体现象学视角,从形而上学层面深入反思与批判实证史的编史学预设。这种反思将引领我们走向一种后李约瑟时代的新编史学纲领:"现象史",即身体现象学视角的中国科技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