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  相似文献   

2.
我们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动员和部署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讲几点意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我们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盲校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关键在于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特别提出:“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回顾6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对于怎样“加强宏观管理”的考量较多,对于何谓“简政”、何谓“放权”,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看法。本专题开篇文章《课程民主: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追求》以“谁决定课程是什么”——即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5.
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校本课程开发随着三级课程的提出受到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活动是国家“九义”《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活动同学科相辅相成。只有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课程方案》是时代的产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方案 (试行 )》于 1992年出台,并于 1993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可以说…  相似文献   

7.
我们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动员和部署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加快…  相似文献   

8.
创建学校特色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施“三级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1999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改革目标。为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这一《决定》,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于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称“课改”)就成了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本文…  相似文献   

10.
重视能力对 轻视知识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提出“提高素质”问题以后,1999年全教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01年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些应该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1年6月11日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有关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组织实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今年秋季,将在全国26个省市的37个实验区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为贯彻《决定》精神,配合并推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刊特开辟专栏,将约请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学、实验教师撰写论,宣传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探讨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追踪课程改革的难点、热点,反映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欢迎有识之士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课改实验通讯》2002,(1):11-11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正式启动,西安市雁塔区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2002年春已在义务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骞 《辽宁教育》2000,(3):17-19
在基础教育领域 ,作为贯彻和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下简称《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简称《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 ,就是正在启动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 :要“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 ,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 ,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推动新的评价制度 ,开展教师培训 ,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 ,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教材体系”。《决定》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5.
继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教育部并于今年2月在大连市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相似文献   

16.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两个《决定》)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个《纲要》)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政策依据.总体上看,制定国家课改文件、课程方案和课标,出版新教材,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是“十年课改实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这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考试内容的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考试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志刚 《辅导员》2014,(14):148-149
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崔允都语)  相似文献   

20.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