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史之乱后,号称繁荣的盛唐社会,一变而为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世界。一些现实主义诗人,把这种时代的苦难带进了自己的诗里,杜甫正是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一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茅屋”,而且“为秋风所破”,这个题目就带有它的时代的特征。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抒写风吹茅屋、秋霖屋漏的切身体验,表达了他希望“大庇天下寒士”的政治理想;诗也写得具体形象,是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的著名篇章。诗写的是一幕风雨秋宵的遭遇。开头十句描写秋风吹破茅屋的情景。秋风怒号,把屋上的茅草掀翻吹走,有的高挂林梢,有的飘沉塘坳,邻村淘气的孩子们又把吹散的茅草抱走,诗人唇焦口燥,毫无办法,只能倚杖长叹。接着八句叙述秋雨夜来,床头屋漏的情形。茅屋  相似文献   

2.
杜甫之诗,以“诗史”而独步诗坛,其人,以“诗圣”而感化后代。本文试就《茅屋为秋风所破耿》(以下简称(茅》)简析之。  相似文献   

3.
杜甫一生与“爱”和“悲”二字紧密贴合,在其诗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本文基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爱人”之心谈起,走进杜甫,感受其酒入愁肠的博爱与抽刀断水水更流般的悲欢。  相似文献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自己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中的茅屋实为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一生的写照。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遥之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雨的侵袭。正像诗人年老体弱、贫苦无告一样。杜甫一声“自叹息”让人分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已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好的教材,应当充分肯定。可是,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对这首诗提出的三点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点是关于“茅屋”问题。郭老指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茅草有三重。……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尤人。”这是带有指责之意。我认为茅屋不管有多少层,不管是否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终归不是高  相似文献   

6.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不朽的原因在于本身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下了1400多首诗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认为这首诗通过对茅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试从象征性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首诗,看到了这诗更为深刻的寓意,可以说,这首诗是“史诗”,他描绘出了一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社会历史的画卷。  相似文献   

8.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唐诗三首》,由《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组成。三首诗结构上都明显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技法。讲清楚这一技法,有助于理解三首诗在结构技巧,情感表达上的精妙。运用此技法作文,能避免“平铺直叙”的文病。  相似文献   

9.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的古体诗.前者为杜甫所作,后者是岑参的神来之笔.两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为唐诗中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两诗的异同做以简要的辨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山西/周敏赵建中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2.
以前的文学分析大多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划为“狂风破屋、村童凌侮、夜雨侵迫、推已及人”四个段落,以为已经找到了作者的思路。事实上,这首诗的段落和思路二者并不完全一致的。笔者认为这首诗只有两个逻辑段落。第一段(开篇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包话“狂风破屋、村童凌侮、夜雨侵迫”三个层次,记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劫难。这第一段是作品思路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一生写下了许多爱国忧民的好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  相似文献   

14.
王文化 《学语文》2002,(1):22-22
高语六册课本选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中“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看似浅显,一般选本和教参都未作解释。教材对句中“雨脚”作了注解:“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显然,“雨脚”是雨点,之所以释为“像线条似的密集”,是因为句中有“如麻”一语。教材认为“如麻”就是“如麻线”。此解乍看可通,然细嚼全诗,似觉欠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存在的多种阐释异说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比兴寄托说”和“人民性问题”的历史渊源,讨论了此诗与《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的创作时间问题,特别对于“三重茅”、“南村群童”、“为盗贼”、“寒士”、“恶卧”等语进行了综合辨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了与传统解读大相径庭的评价,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批评的各方面,几近涵盖了学界从反面视角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立足的全部角度。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批评论"的相关理论,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中诸多理据提出质疑,而后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出发,立足于文本的外部形式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正>一、案例概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业设计围绕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展开,分为三个板块——一诗一朗读(基础性作业)、一诗一画面(发展性作业)、一诗一人生(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绘画、资料查找、小组合作等方法学习作品,感受杜诗的沉郁顿挫,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爱国情。  相似文献   

18.
引言本次作文训练是在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后安排的。要求学生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改写提示:1.充分发挥想象,适当补充内容,描写细致。2.可改换叙事人称甚至叙事者,但不要改换原诗的主题。这实际上是一次有所限制和侧重的改写练习,目的在于训练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戴永青 《湖南教育》2007,(11):29-2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传世佳作,现为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观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课。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课堂中质疑探讨时有些同学说“群童抱茅”是杜甫的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字说明不是个别,有多个人,而且“欺我老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