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诗,相传为杜牧所作.全诗明白易懂,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问题还是有的,那就是"借问". 先讲一个小故事.此诗传诵以后,有人认为用字可以减省,每句删去两个字,就成为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欲断路人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相似文献   

2.
猜诗谜 小豆子喜欢做诗,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一首这样的诗:"头上皆为水,胸中总是愁。口边虽要吃,眼下渺难求。"然后兴冲冲地对小兰说,用这首诗作为谜面,可以猜出一首唐诗绝句。小兰想了想,不太肯定地说:"谜底是不是杜牧的《清明》啊?"小豆子很吃惊,说道:"真让你给说对了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的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小兰一听他这么说,就来了劲儿,也拟了一首打油诗,让小豆子猜猜谜底是哪首诗:"看不了,听不了,昏迷了,糊涂了。"看到小豆子犯了难,小兰提醒他说:"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写的,还和西湖有关呢!"聪明的朋友,你能帮小豆子猜出这首诗吗?  相似文献   

3.
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讲到这里,一个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个男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了,几乎是愤怒地说:"xx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您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相似文献   

4.
两个同学偶然在火车上撞见,谈起了各自的论文: A同学说:"唉,糟透了,我的论文几乎全是粘贴过来的." B同学说:"有什么啊,我的论文除了'你'、'我'、'他'不是抄的外,剩下的全是抄的."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儿?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比较集中的说法就有六七处,如安徽贵池杏花村、山西汾阳杏花村、山东梁山杏花村、江苏丰县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村、浙江海宁杏花村和江苏南京杏花村等.但也有学者考证,认为"杏花村"只是一个泛指,不是具体指的哪个村落.  相似文献   

7.
青蛙警长刚进办公室,一只蜻蜓就飞进来说:"报告!我抓来一个小坏蛋!" "小坏蛋?"青蛙警长说,"叫什么名字?" "他的名字我也不清楚,只听大家叫他'蚜虫婆婆'." "蚜虫婆婆?没听说过,快带上来看看."警长连忙说. 当蜻蜓把小坏蛋带出来,警长就说:"什么蚜虫婆婆,这是瓢虫的幼虫呀."  相似文献   

8.
春雨的诗情     
浩瀚的春雨诗海中,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乡村风俗画,读来令人神往。他的另一首《江南  相似文献   

9.
唐人杜牧的《清明》诗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有人嫌它啰唆。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什么时候不可以"雨纷纷"?"清明"两字可简。"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当然就是在"路上","路上"二字可删。"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有"本就是一个问句,"借问"多余。"牧童遥指杏花村",什么人不可以指?何必一定要"牧童"?"牧童"啰唆。这样,他把  相似文献   

10.
永远25岁     
香港著名音乐巨星谭咏麟1952年8月23日出生,今年已满52周岁,可是从他诙谐的话语、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看上去,似乎不到40岁.他有一个十分可爱的称号--"永远25岁的谭咏麟".这是因为他自己常常在各种场合公然宣称:"我只有25岁."有人开玩笑说:"你须发斑白时还是‘25岁'吗?那时候你怎么办?"他哈哈大笑:"那我就找一伙同样‘25岁'的人来,大家组成一个‘25岁'的快乐大本营."  相似文献   

11.
清明祭     
说起"清明",电许每个读过诗书的人脑海中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细雨濛濛,杏花村里酒店外拂动的幌子,在孤苦诗人的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相似文献   

12.
"扁"字在字典里呆闷了,准备出去玩玩. 一天,他悄悄地溜了出来,来到了大海上.可渔民一看到他,就撒下渔网要捕他."扁"字连忙问:"我是轻快的‘扁',你为什么要撒网捕我?" 渔民回答说:"扁加鱼字是‘鳊',我不捕你捕谁?再说,扁加马字是‘骗',你休想骗我!"说着动手就捕.幸亏"扁"字眼明腿快,才免遭一劫.  相似文献   

13.
父亲     
我有一个很特别的父亲…… 小学时,我在家中看外国电视剧,觉得韩国人既绅士又浪漫,便产生了一个念头--好好读书,将来留学到韩国.于是,我就把这个美好的愿望告诉了爸爸,没想到他却一盆冷水泼过来:"你?你没发烧吧!你能不能实际点呀!真是'燕雀不知天地之高远,坎井不知江湖之辽阔'."妈妈反驳说:"有理想的人才会有出息."可他却"哼"了一声.从此,我开始和他赌气,成天埋在书山、题海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爱旅行的"主"字先生出发了.   他来到松软的草地上,遇到了"王"字先生."咦!你怎么是光头呀?""王"字先生听了捧腹大笑,说:"'主'字先生,我和您可不一样,您是'主'字先生,可我是'王'字先生.""主"字先生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5.
职业头衔     
艾米莉要重审汽车驾照.审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问艾米莉的职业,艾米莉说:"我是一位母亲." "我们不把'母亲'作为职业来填写,在这种情况下,应填'家庭主妇'."  相似文献   

16.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尽管诗中的"杏花村"究竟是在山西的汾阳,还是在安徽的贵池,或者是在江苏的丰县,大家依然争论不休,但在贵池人的心里,千百年来,杏花村就在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里有让他们引以为荣的杏花村文化……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小学是杏花村里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着蓬勃朝气的学校。她紧挨着千年前古杏花村十二  相似文献   

17.
当母亲听到15岁的儿子说,在初中二年级他已有过4个女朋友时,惊讶万分.她说:"我也想过,儿子会交女朋友并开始约会,但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事会发生在他16岁之前.然而,我错了,'浪漫'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当然也成为我的一大忧虑."  相似文献   

18.
正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清明》,清新隽永,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是,在千年传唱的过程中,曾有诸多名人雅士,从多方面别出心裁的修改该诗,却又成了妙趣横生、幽默有加的新作,仅举四例:一、《清明》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二、《清明》五绝  相似文献   

19.
杏花村“贵池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所咏的杏花村地处何方,长期来有所争辨,最为普遍的说法,一是安徽贵池旧城西一里的杏花村,一是山西汾阳县城北三十里的杏花村(一名尽善村)。笔者是主张“贵池”说的,这是因为: 第一、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崇(直隶任丘人,二十二年任池州知府)纂修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我总是问孩子,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那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么样,你们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养成习惯了吗?"孩子说:"还养成习惯了呢,又回到原来那个样子了,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站着发言,老师也不再对站着的同学喊'请坐下发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