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重庆市委、市政府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3· 14"总体部署,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建设,以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为契机,以"宜届重庆"建设为支撑,以居住条件、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三方面为重点,全面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和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到2012年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到2017年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2.
李炳仁  张元婧 《传媒》2015,(17):8-11
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重庆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肩负着西部经济发展引擎的重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新闻出版和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期刊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重庆始终坚持"办刊上的精品化战略、布局上的集约化战略、发展上的走出去战略",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从出版弱市向出版强市的"两个跨越",通过政策扶持、工作指导、项目支持、资金资助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了"渝版"期刊发展.  相似文献   

3.
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为重庆的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为了与直辖前相区别并对直辖市寄予厚望,人们亲切地将重庆直辖市称为新重庆。新重庆肩负着"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搞好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的三项战略任务;面临着关系全局的一百万移民、"九五"期间三百三十六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振兴老工业基地和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四大难题。这既是罕见历史的机遇,又是空前严峻的挑战。新重庆为什么会崛起?崛起的新重庆将如何发展?新重庆的崛起对中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有什么影响?这些已经…  相似文献   

4.
让外界了解重庆让重庆认识自己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今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重庆成立直辖市。这是我国西部唯一的一个直辖市,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由于重庆在我国新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重庆...  相似文献   

5.
《信息系统工程》2003,(4):11-12
重庆——中国西部年轻的直辖市,借信息化东风,加快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力争用20年时间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重庆必须加快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首先要求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信息中心,信息化将成为实现重庆市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紧迫和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10年前的今天,重庆,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 这一刻起,全球媒体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西部,投向重庆。  相似文献   

7.
有人预言,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次浪潮在深圳,第二次浪潮在上海,第三次浪潮将会落在世纪末的重庆。 又有人指出,当今中国经济的四大难题——国有企业效益滑坡问题、东西部经济落差问题、农业问题、三峡工程建设及移民安置问题,重庆均首当其冲。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代表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从而使这个拥有3002万人口的西南重镇成为继京津沪之后,又一个中央直辖市。 以此为契机,部署已久的开发性移民、城市建设、以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重庆,我国第4个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经济文化重镇,被称为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标志性城市,担负着拉动整个西部经济圈的重任;<财富>杂志曾将重庆列为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中国第4大投资热点地区,这里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 重庆报人说,2005年的重庆报业市场会有革命性的变化--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而言,借文化体制改革之风,行集团体制改革之实,渐进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于集团外的报纸而言,新的竞争参与者搅动市场,改变市场规则,并期望最终改变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9.
一、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专题研究背景党的十七大以后,在中央有关领导和相关部委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委适时提出开发传承抗战文化、服务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重庆市委宣传部编制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9年6月,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委会,把实施这一工程写入了《重庆市委全委会决定》之中,从而使此项工程成为写入《决定》的"第一个文化工程",作为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2010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按照《纲要》要求,将以重庆图书馆前身——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抗战历史文化遗址)为载体,联合重庆市有关高校、图书馆等单位,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  相似文献   

10.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点都锁定于"三农"领域,由此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媒体理应对"三农"报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受版面、采访成本、目标受众、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三农"报道在许多媒体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如何加强"三农"报道?笔者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